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互联网+扶贫值得尝试

四川日报 2015-05-29 10:22 大字

□本报记者 庞峰伟

通过精准识别,截至去年8月,巴中市有贫困村699个、贫困户14.9万户、贫困人口50.9万人,贫困程度深、贫困覆盖面广。如何在短短5年内减少贫困存量、抑制增量,如期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巴中面临着巨大考验。

这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巴中未来几年的扶贫有哪些新路可以探索?记者认为,互联网+扶贫,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平台的做法,尤为值得关注。

互联网+扶贫,就是把“互联网+”纳入到扶贫工作体系中,要以互联网手段、互联网思维融合进扶贫工作中,涉及科技、经济、社会和管理层面的方方面面。

巴中已有一些尝试,如启动“智慧巴中”项目建设,全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成立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营运中心,开启“线下体验、线上营销”模式等。作为互联网+扶贫的一种形式,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将生产、流通以及消费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新天地。它能够克服巴中交通区位瓶颈制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运用电商平台,能让生产特色农产品的贫困群众与买家无缝对接,让其劳动产出更便捷、更有效地转化为实际收入。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在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的同时,让他们从骨子里有了市场意识,从而提升整个贫困地区的发展理念,帮助农民快速脱贫致富。

可以说,互联网+扶贫,促使扶贫脱离单个区域的限制,探索得当,就会用新技术、新理念组建成新的扶贫生态系统。

记者认为,互联网+扶贫有以下关键点和重要方面可以发力:

首先是推进体系,在市县乡村四级成立互联网+扶贫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强力推动“智慧巴中”等相关项目建设。其次是服务体系,为贫困群众提供硬件支撑和技术支持,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模式,推动贫困群众搭上信息化“列车”。然后是网络物流体系,加快贫困地区乡村公路和宽带网络建设步伐,扶持物流企业在贫困乡村设立快递代办点,鼓励发展面向乡村的“草根物流”,降低网络物流运营成本。最后是人才培训,要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同时有针对性开展培训,使互联网+扶贫体系中的人才有充足保障。

新闻推荐

四川省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全面完工

本报讯(记者李欣忆)6月30日晚,丹巴县丹东乡二道桥村村民扎西彭措按下开关,电灯亮了,全家老小一片欢腾。随着二道桥村通电,四川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全面完工,最后一批共18.86万人告别无电时代。全面实现无电...

巴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