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草棚到土坯房再到特色新居—— 贫困户李正富三次搬家见证山村之变
本报记者 张维
“搬了一辈子的家,这次才真正住踏实了!”回忆起自己的搬家经历,南江县仁和镇仁同坪村62岁的贫困户李正富满是感慨。从一家七口挤在低矮破旧的两间茅草棚,到一座土坯房三合院,再到现在的特色新居,李正富一次次搬家,一步步摆脱贫困,终于搬进好房子,过上新生活。
一家七口人、一盏桐油灯、两间茅草棚,这是李正富记忆深处最早的“家”。“上世纪60年代末,我10来岁。当时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三兄弟加上父母和祖父母,七口人挤在两间狭小潮湿的茅草棚里。”李正富回忆,“那时候一家人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就心满意足了。”
仁同坪村地处高山,坡陡路滑,是远近闻名的穷山坳。上世纪60年代,家家户户没有额外的经济收入,种粮食填肚子是最大的任务。农闲时候,李正富三兄弟在父亲的带领下,上山打柴背到十多公里外的下两街,卖了钱补贴家用。
眼看三兄弟一天天长大,李正富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咬着牙拿出多年省下的钱,和左邻右舍互换劳力,在上世纪70年代筑起了6间土坯房,这是李正富全家第一次搬家。“搬进去时,墙缝透光都能看到外面,但一家人还是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李正富记忆犹新。
1976年冬天,排行老三的李正富也结婚了,“三兄弟一人一间房,虽然自家的土坯房算是当时村里较好的房子,但因为建房用的木料参差不齐,没管几年就逢雨必漏。”
终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大巴山深处,寂静多年的仁同坪村沸腾了,承包到土地的李正富誓要让全家住上大房子。1982年,李正富的大哥、二哥相继搬出老房子,建起了各自的小院子,李正富也和老婆合计着建新房。
1983年春节后,李正富的新房子开工了。取石砍树、挑土烧瓦,他吃住在新房工地上整整大半年。“那时修房子非常艰辛,全靠劳力,感觉把几十年的力气全用上了。但看到多年的梦想就要成真了,心里还是激动!”当年底,李正富全家搬进了多年梦想的“大房子”——一座三合院,7间崭新的大瓦房。
仁同坪村基础条件差,李正富跟大多村民一样,经济来源单一,虽然住进了大房子,一家人却还是凑合着过“穷日子”。上世纪九十年代,李正富跟着村里的青壮年多次南下到广东台山、海南海口等地务工挣钱。无技术、无文化的他只能上建筑工地当小工,后因身体不好继续回家务农,在自家的三亩多地里春耕秋播,转眼又是十多年。
2015年初,仁同坪村来了驻村帮扶工作队,李正富也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变化接踵而至:当年10月,村里着手规划聚居点建设;不到一年,出村的烂泥路变成了平坦宽敞的水泥路。
2016年元旦后,仁同坪村聚居点开工了。李正富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只需出一万多元就可搬进120多平方米的新居,村民大会宣布相关政策后,他第一个报名愿意搬迁。“打工时到过一些先发地区的农村,房子漂亮、环境巴适,让我印象深刻,回老家后最大的梦想就是搬出旧土坯房住上砖房。”
李正富的梦再一次变成现实。2016年冬至,刚过完60岁生日的他带着全家人搬进了小楼房,与他一同搬迁的还有全村40多户贫困户。
如今,种了几十年土地的李正富发展起了核桃和高山有机蔬菜种植,在帮扶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还与企业签订了订单销售合同,加上平日在村里产业园的务工收入,李正富家的好日子来了。
新闻推荐
2016年12月23日,黄世云去世,由其唯一的法定继承人黄沛继承其财产。黄沛、付耳根依法享有以下债权、物权、股权及相关全部权...
南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