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倒下的那一刻 还在研究案情——记巴中市中级法院副院长何齐
何齐留下的笔记本
2014年3月3日,西南政法大学向何齐(右)颁发校外指导老师聘书本报记者赵文文/图
20岁,他是刚刚毕业的翩翩少年,初入法院以梦为马,励志为公平正义奋斗终生。50岁,他是经验丰富的办案法官,扎根一线身经百战,春蚕丝尽倒在最爱的岗位。2017年11月23日12时48分,刚满50岁的巴中市中级法院副院长何齐在审判与管理经验最丰富的时候,离开了。1月12日,何齐被巴中市委追授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一间不再热闹的办公室
2017年11月24日,省高院召开会议研究律师入驻法院参与调解工作,作为参会人员的何齐缺席了这次会议。就在前一天中午,正在研究案件的他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11月23日上午,何齐研究案子时觉得身体不适,到巴中市中院大楼外的诊所输液治疗。开完庭的立案庭庭长李晓云和法官肖强、杨垚一起下楼看望何齐。“我没什么事了,你们先回去工作,好好把案子办好。”这句话,何齐连说了三遍。1分钟后,何齐病情突然加重。“他呼吸突然很急促,眼睛往上翻,我一边叫诊所医生,一边打120。”李晓云说,不到10分钟,医院急救人员赶到现场紧急施救。
10时30分,李晓云推开院长徐文昌的办公室大门时,楼道里很多人都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徐院,何齐院长不行了,现在隔壁诊所。”所有人都跟着徐文昌冲下楼。两个小时后,何齐的心电图上出现了一条刺眼的直线。因为突发疾病,他永远地离开了。
何齐的办公室在巴中市中院5楼右手第二间。直到今天,杨垚每天早上都会打开这间办公室的门,给里面的植物浇水。“我觉得他没有离开,我的判决书还等着他帮我看。”5年前,巴中市中院试点导师制,何齐对口帮扶的审判监督庭青年法官就是杨垚,两人因此结下了一生亦师亦友的缘分。
何齐的办公室,平日是最热闹的一间。“讨论案子、研究案情、开会,没事找他聊聊家常,不论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愿找他。”很多同事把何齐当一个“老大哥”,不管什么事都愿意找这个“不像领导”的领导聊一聊。“谦儿,过来帮我看看电脑。”5楼的过道里,总能听到何齐扯着“大嗓门”喊干警们的声音。何齐口中的“谦儿”,是审管办的年轻干警李谦。“他没什么架子,平时找我们有什么事,就站在他办公室门口喊。”
近年来,四川省法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何齐作为巴中中院的分管领导,也不落后。对于信息化方面的知识,何齐懂得不多但很愿意学习。省高院多次组织培训,何齐就和年轻人一起参加培训,认认真真记笔记,从不缺席早退。
一场试点改革的参与者
何齐最常用的笔记本扉页写着“有一种信念,可以统一意志,凝聚力量;有一种追求,可以锻造灵魂,改变历史。”对何齐来说,信念和追求就是他奋斗的法律事业。
多年来,何齐总是坚持到一线调解案件,手写材料和阅卷记录。一份关于立案工作的发言材料,何齐手写了整整12页。“他对案子一丝不苟,总是告诫我们,一定要严谨、细心,尤其要坚守底线。”用审监庭庭长刘伯梅的话来讲,重大的案子让何齐把把关才能更放心。最近,刘伯梅审理了一起赡养纠纷案,案子判决了,可判决书怎么写才能既合法合理还能让老百姓从中学到法律知识,起到办好一个案教育一大片的作用,刘伯梅向何齐请教。第二天天一亮,刘伯梅就收到何齐打来的电话,说他一夜没睡,根据记忆手写了释法明理部分。何齐这样写到:“子女小的时候,父母省吃俭用,对子女无微不至地关怀,时刻担心儿女吃不好、穿不暖,盼望着子女快快长大,成家立业。当父母老了的时候,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无论从法律规定还是风尚民俗、道德伦理、人之常情,子女赡养老人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判决书下达后,一直闹事的当事人服判息诉,周边邻里也对判决表示认同支持。
2014年12月,巴中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一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为了做好试点工作,总结经验,何齐带着审管办的同事们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推进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建立符合司法规律和职业特点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无疑是司法改革的“牛鼻子”。试点之初,巴中市中院根据实际情况,严格实行“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分类管理。
如何对入额法官进行考核,关系法官切身利益。何齐不怕困难,在院党组的支持下,带着同事们起草各种规章制度,一遍遍调研,一遍遍修改。仅《法官业绩考评制度》一份文件,何齐就和审管办主任何奇林修改了20多次。“何院长要求我们加大对审判管理工作支持和投入,变网上监督为一线办案,要对每一个案子进行认真研究分析,提升案件效率。当时我们不太理解,现在想来只有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工作,才能让法官办理的案子经得住检验,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何奇林说。
何齐是这样要求也是这样做的。每一次到基层法院调研,他总要和法官们聊聊,坐一坐,给大家指出问题,帮助年轻法官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巴中中院政治部主任陈刚介绍,根据规定,中院院长全年任务数4件,其他院负责人每人14件。而截至2017年10月,何齐已经办案17件,超过目标考核。
一个永远无法送出的感谢
2017年11月18日,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金凤村村民丁怀元接到了何齐电话,“你们很快就能拿到赔偿款开始新生活了”。第二天,丁怀元拿到了41万元的赔偿款。“一直准备去感谢何院长,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走了。”说起何齐,丁怀元心中充满感激,“他是一个为老百姓说话、尽心尽力办事的好法官。”2013年,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在曾口镇金凤村修建输变电站工程,拆迁范围并没有丁怀元等6户人。工程修好了,20米外输变电站的噪音成了丁怀元一家的“噩梦”。此后,丁怀元走上了漫漫维权路。
案子经过一审,上诉,2016年到了巴中市中院,何齐是负责的法官。何齐在认真阅卷并了解双方意图后,先后3次带双方当事人到输变电工程现场查勘、了解噪声情况。经过近6次协商,最终,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确定向6户当事人赔偿拆迁安置补偿费。一场双方僵持不下的电力噪声污染案件在何齐的手里和解结案。
在一次活动发言中,何齐写下这样的话:“处理每一个案件既要做到程序公正,也要做到实体公平正义;既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又要树立起大局意识;既要维护好党的权威,又要确保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每一个案子认真负责,让每一个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何齐毕生的追求。他办理的近2000件案件从未出错一次,无一例矛盾激化,他用丰富的审判经验和深厚的法律功底,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
一个简朴清贫的家
何齐的家在中院后面的小院子里。到过何齐家的人,都说这不像是一个中院副院长的家:墙面斑驳,沙发破旧,摇晃的家具粘着透明胶布继续服役……茶几上放着还没来得及看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何齐的家,有一个药罐,用来熬药治痛风。这个药罐,何齐的同事们也很熟悉。“他去外地学习、下乡调研,去基层化解矛盾,都背着这个药罐。“我们有时候劝他,痛风都那么严重了,要不就不去学习了、下乡了,但他坚持带着药罐工作。”杨垚说。
长达近20年的痛风,一直困扰着何齐。一次会议前,何齐痛风发作了,根本没法走到8楼的会议室。大家都劝他不要参加会议了,可他不干。在杨垚等人的搀扶下,何齐到8楼参加了两个多小时的会议。会议结束时,何齐已经站不起来了,作为徒弟,杨垚心疼不已,赶紧背着何齐去医院治疗。
何齐是土生土长的巴中人,农村娃,他的家在大巴山深处的南江县长赤镇红四乡斜岩村。深受红军精神的影响,父亲从小教育何齐要谦虚,多帮助人。“我是农村娃,不能忘本”也成了何齐一生铭记的话。
在老家,不少人知道何齐在法院工作,就托老爷子找何齐说情。亲妹夫曾找到何齐,希望他给自己案子的主审法官打招呼,但被当场拒绝。当他妹夫拿到判决书时,只说了一句“我没有这样的舅子!”作为一名法官,何齐始终恪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办案”的原则,抵制各种说情、诱惑和压力,保持着法官的底线。
何齐女儿小阳在北京工作。受父亲影响,小阳常常学习法律知识并准备参加司法考试。“遇到一些法律问题经常向爸爸请教。”父亲的突然离世,让23岁的女儿感觉失去了精神支柱。“最后一次见爸爸,是过年的时候。”如今再次相见,父亲却已躺在冰棺里了,女儿承诺的等爸爸退休后一起去旅游的愿望,再也不可能实现了。
新闻推荐
巴陕高速公路(巴中枣林段)恩阳区兴隆场乡玉皇村发展现代农业通江县龙虎山茶场茶农采茶南江县槐树村彩色苗木产业开发基地本报记者赵尉伶/文夏雨/图去年6月中旬,农业投资商暨农产品采购商巴中行...
南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