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一人民医院“着力内涵建设,坚持精品发展”系列报道之二争分夺秒挑战死神的“生命卫士”——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冲刺医疗技术巅峰侧记
他们是挽救生命的“天使”;他们是降服病魔的“天兵”。
他们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是一群严阵以待、时刻准备着为抢救命悬一线的病人而战斗的“生命卫士”。
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是省级重点专科、广元市心血管质量控制中心。1985年建科至今,几代“生命卫士”以其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引领川陕甘毗邻地区心血管医学技术发展,呵护着心血管病人的生命健康。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死亡风险高,有效抢救窗口期短,该院心血管内科人谨记“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理念,着力内涵建设,坚持精品发展,不断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先进技术引进、一流设备配置、科研课题攻关,进军高精尖领域,夯实生命抢救绿色通道……至2016年,该科年门诊总人次19700余人次,年开展冠脉造影、PCI支架、起搏器安装、射频消融、先心病封堵、主动脉夹层支架等心脏介入手术达1500余例。开展的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CARTO系统标测下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房扑射频消融术等填补了本地区空白,急诊PCI手术、先心病介入封堵等居于地区领先地位……
日前,一位患有心律失常、心房扑动的病人辗转多家医院后,终于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得到成功治疗。
47岁的患者董某患“心律失常、房扑”多年,为了治病,他反复奔走于多家医院,虽经药物治疗但反复心悸、胸闷症状依然不减。几年下来,用尽家里积蓄的董某成了因病致贫的精准贫困户。
今年9月,患者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经过综合评估,主任医师邓小军采用射频消融技术为患者治疗后,其房扑终止,心率由160次/分恢复到70次/分左右。
据邓小军介绍,心房扑动是发生于心房内的、冲动频率较房性心动过速更快的心律失常。当心房异位起搏点的频率达250-350次/分,心房收缩快而协调的称为心房扑动。
对于房扑的治疗,射频消融术以其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势成为治疗首选。但是,射频消融治疗房扑,无论是对人才技术,还是设施设备,以及综合医疗保障都具有很高的要求。
市第一人民医院房扑射频消融技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本地区射频治疗房扑的空白,拓展了该科发展新局面,开启了本地区房扑心脏病患者在家门口治疗的希望之门,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广元医疗水平的综合实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四川省重点专科,广元市心血管质控中心,是广元第一个独立从事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教学、科研工作,最早在本市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重症心衰、心源性休克的抢救,率先开展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食道电生理、心内电生理检查的专业学科,为广元心血管内科发展奠定了科研和学术地位。
近年来,该科在医院“着力内涵建设,坚持精品发展”理念下,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不断增强,40余人的专业医疗梯队中,主任医师达到4人,1人担任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担任广元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住院病区发展为心内科一病区和心内科二病区两个病区,开放病床达到150张,并拥有一个CCU单元,将心内科的医教研中心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为推动学术科研、对外交流以及新技术开展、进军医学尖端领域、攻克技术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承担着广元地区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科研、教学重任。
建科32年来,几代心血管内科人胸怀对医疗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心血管病人的仁爱,他们不懈努力、锐意进取,持之以恒,时刻“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如亲人,努力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开展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PCI,冠脉造影,射频消融,房颤、室早、房速的三维标测射频消融等技术,填补了广元地区空白;心律失常的规范化治疗、同步(非同步)直流电复律、急性心肌梗塞溶栓、顽固性心衰等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将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让数以万计的危急重症病人在这里重获健康。
着力内涵建设筑牢生命通道
生死时速生命大营救突发心肌梗死病人起死回生
CCU是病人重要的生命支持中转站。该科对危重病人实施迅速、规范的治疗,为病人救治赢得了时机,提高了危急重症的救治水平。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后6小时最佳抢救窗口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创新拓展了“院前急救-急诊-介入治疗-监护支持”的救治绿色通道,为挽救病人生命赢得了时间。
10月13日,该科室接诊了一位80岁高龄的突发心肌梗死、多发腔隙性梗塞病人田大爷,经该科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全力救治,成功将其从“阎王殿里”拽了回来。
今年80岁的田大爷家住青川县城。13日上午,他在上街回家途中,突然感到自己晃晃荡荡,随即出现胸闷、心悸、伴头痛、气促等症状。
一进家门,田大爷开始站立不稳,家人赶紧将他扶到沙发上。此时,田大爷浑身大汗淋漓,呕吐不止,大小便失禁,随后意识模糊,家人立即将他送到县中医院抢救。
经CT、心电图等检查提示,田大爷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多发腔隙性梗塞,医院给予相关治疗后,立即将其转往市第一人民医院。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
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后,立即进行抢救。急查血常规、凝血物质、肾功电解质、心梗五项、心脏彩超、肺CT等辅助检查紧急进行。
患者病情很快得到确诊: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肺部感染,多发腔隙性梗塞,慢性胃炎,肺气肿。
心血管内科一边完善救治方案,一边准备紧急抢救。
“术中,病人6次出现心脏骤停。”手术医生胡永奎说,术中出现6次心脏骤停,无疑给治疗带来一定难度,这对团队的协作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经过2个小时的紧张治疗,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平安送出手术室。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类似抢救田大爷这样的紧张镜头随时都在出现,每天都有与死神交集的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人在这里重获新生。
在通往CCU的长廊里,在无声的手术台上,无论多么危重的病人,无论多么危急的病情,心内科忙碌的“生命卫士”总有一个执著的信念——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为了病人的生命,他们争分夺秒,全力以赴。
10月4日下午14时许,向来身体很好的王某一个人在家中休息时,突然出现胸痛,心前区呈压榨感,胸闷、心慌,大汗淋漓,疼痛持续加剧,家人立即将他送到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场生死考验的生命大营救紧急展开。
接诊后,医院立即开放绿色生命通道。
“患者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立即为王某实施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治疗。
经过1小时的治疗,王某的生命得到成功抢救。
坚持精品发展提升救治能力
多年“房颤”成功终止市外患者慕名而来
心脏病介入治疗就是在X-线透视下,经外周血管送入导管等特殊器材进入人体心脏和大血管内治疗心脏病的一种方法,在紧急情况下(如急性心肌梗死)能迅速达到血管重建,疏通闭塞血管,降低死亡风险,提高生命质量。
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例心脏介入治疗开展以来,已让数以万计的心脏病患者“不开刀”得到了治疗。如今,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革新,其应用范围还将逐渐扩展至心绞痛、心肌梗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等心脏病学等领域。
技术革新,设备一流,坚持临床与科研并进,这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迅猛发展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随着该院“川陕甘毗邻地区一流的现代化三甲综合医院”建设步伐的加快,医院引进了大型C臂血管造影机、多导电生理仪、射频消融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为提升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冠脉造影、先心病封堵、起搏器安装、房颤、室早、房速的射频消融等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提供了坚强后盾。
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升,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发挥着立竿见影的作用。
76岁阵发性房颤患者母某就是新技术、新设备发展的受益者。
母某长期患有高血压,近3年来,不明原因反复出现心悸、气紧、胸闷、头晕症状,并多次出现晕倒。爬坡气喘,双腿软弱无力,平常极易感冒。即使在炎热的三伏天,也要穿2、3件衣服,哪怕汗流浃背,也不能吹风扇、空调,否则就会感冒。虽然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病情依然没有好转。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年8月,老人在儿女的陪同下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发现老人是阵发性房颤所致。
“这种病仅靠吃药解决不了问题,需要手术治疗。”听说要给心脏动手术,老人感到十分害怕。经过儿女们轮番解释、劝说,老人得知手术不需开刀才接受治疗。
9月初,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运用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CARTO),为老人实施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治疗……
经过2小时的手术,成功隔离肺静脉电位,终止了房颤,老人房颤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恢复良好。
阵发性房颤如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可能会出现心功能恶化和栓塞并发症等。房颤患者死亡率高,最危险的并发症为脑栓塞,是正常人的5倍,我国每年新增“房颤”患者高达800万人。过去只有用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来改善病人症状,而效果均不理想。
“导管射频消融”是房颤治疗的热点,也是心脏介入技术的难点。但由于技术要求高,能成功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为数不多,在广元市处于空白阶段。市第一人民医院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广元在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迈进了新的里程。
心内科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心律失常病人减轻了痛苦,同时也为先心病患者不开刀治疗以及主动脉夹层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2岁的小戈是一名先心病患儿。小戈1岁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去年,他在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时,心内科专家结合他的病情,采用先心病的介入封堵术,在微创下成功为其实施了先心病治疗。
市第一人民医院数万例疑难危重心血管疾病的成功救治,在川陕甘毗邻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各地患者慕名而来。
今年63岁的毛某是巴中市南江县的一名患者,患高血压疾病长达10年之久,经常不明原因突然出现头昏等症状。
今年7月11日,患者突然出现胸背部、手臂撕裂样剧烈疼痛,大汗淋漓,同时伴有头痛、头晕、气紧、胸闷、咳嗽等症状,当地医院经CT检查为腹主动脉夹层,予以降压、阵痛后转入广元。
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检查后,诊断为高血压III级极高危,主动脉夹层,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Ⅱ级,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双肾动脉重度狭窄,双下肢静脉及肺栓塞。
经血常规、凝血物质、心电图、胸部+胸腹动脉全程CT等辅助检查后,心内科为毛某实施了主动脉夹层支架治疗。
如今,心内科起搏器植入、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支架植入、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先心病介入封堵等系列心脏介入治疗日益娴熟,极大提高了生命抢救成功率,减轻了病人痛苦,缩短了治疗周期,降低了医疗费用,为急性心脏病的抢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传统方法疗效甚微的心血管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作为区域内心血管内科医学的引领者,该科在大力发展医疗技术的同时,时刻不忘科研学术的深耕细作,将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主动开展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国际项目《INTER-CHF研究》、《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PEACE)》等国际国内科研合作项目。
春华秋实,厚积薄发。近年来,该科的《高血压的社区干预》项目获得卫生厅科研立项;《IABP在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得广元市科技支撑项目,《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广元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选择性冠脉造影和冠脉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冠脉造影及冠脉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分别获得广元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射频消融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项目分别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卫生厅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这就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的“生命卫士”,他们在一次次创新中不断突破、不断战胜、不断超越,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向艰险挑战,向巅峰进发。他们在创造了一个个起死回生奇迹的同时,也不断刷新着一个个“广元记录”,成为一张张的“广元名片”。
(梁译)
心血管内科名医风采
■黄洁
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重症中心副主任、心力衰竭中心副主任、移植病房主任。心内科硕士,心外科围术期博士。1987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2000年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硕士研究生。
2016年3月19日常春藤高端医师联盟广元心血管项目启动以来,每月两次到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坐诊,并通过会诊、义诊、讲座、手术指导、人才培养等形式,协助市第一人民医院提高健康保障和医疗救治水平。
■杨萍
心内科主任医师,广元市首届名医、广元市第二批、第四批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广元市三级技术岗位,广元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康复专委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微循环血流变专委会常委,四川省全科医师专委会委员,四川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四川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广元市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获多项市科技进步奖。擅长心血管疑难、危重疾病诊治。
■王天勋
心内科主任医师,广元市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广元市三级技术岗位,第二届广元名医;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基地专家委员会专家、四川省介入学会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心血管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广元市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参与“国际心衰注册研究”、全球充血性心力衰竭(G-HF)、国家卫计委“冠心病临床转化研究”等国际、国家级科研;参与科研的论文发表在THELAN-CET(柳叶刀中文版)和国际循环杂志(Circulation)上;擅长冠脉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先心病封堵治疗、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抗心衰起搏CRT/D的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和心血管内科疑难危重疾病诊治。
■邓小军
心内科主任医师。专业研究方向为心脏介入。获得四川省卫计委第11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广元市第七届、第八届科技拔尖人才,广元市第二届“广元名医”称号,四川省起搏电生理专委会委员,广元市心血管专委会秘书。获四川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获得广元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擅长心内科急危重疑难病诊治,心脏起搏器安植、冠脉造影、支架手术、射频消融等心脏介入手术。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王姝
心内科主任医师,广元市四级技术岗位,四川省全科医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循证医学专委会委员、广元市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参与“国际心衰注册研究”、全球充血性心力衰竭(G-HF)、国家卫计委“冠心病临床转化研究”等国际、国家级科研;发表论文多篇;擅长心力衰竭、高血压及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内科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断、抢救及治疗。
新闻推荐
(记者刘旭欧阳常林)近日,四川省绿化委员会、四川省林业厅正式对外发布四川首批省级森林小镇名单,四川共计32个小镇入围,巴中市南江县光雾山镇、通江县空山乡榜上有名。根据此前发布的四川省级森林小镇...
南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