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扎根山村十八载 悉心守望七百留守娃
在南江县黑潭乡元顶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留守儿童之家”,这个“留守儿童之家”是一对夫妻教师18年的坚守,在这里前前后后无私照料了700多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这对夫妻教师就是在海拔1600米的山村学校坚守了18年的陈果、张蓉夫妇。由于他俩对孩子关照有加,孩子们都亲切地把他俩称为“果爸张妈”。
既当老师 又当“家长”
10月11日,笔者来到元顶村,只见山腰里有一片巴山新居尤为显眼,新居的后边就是秀美的元顶小学。小学大门挂着一幅“引万道清泉浇祖国花朵,倾一腔热血铸元顶辉煌”的对联,校园里,陈果、张蓉夫妇正领着孩子们在做抓老鹰的游戏。
“幼儿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我们夫妻俩在照料,算上其他年级和在乡小学读书的,总共有51个孩子需要我们照料。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既是信任也是责任,而我和妻子既是老师也是孩子们的‘家长\’,我们不仅希望孩子们能够从这学到知识,也希望孩子们能够自立自强。”陈果告诉笔者。
“周末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不仅要将几十个孩子的衣服、鞋子清洗干净,还得组织孩子们洗澡、洗头,保持个人卫生,当然还得准备丰盛的饭菜给孩子们打牙祭。”张蓉告诉笔者,每周用洗衣机给孩子们洗衣服要洗10多缸,洗衣粉要一两袋。
陈果告诉笔者,虽然照顾这么多孩子很辛苦,但他和妻子既无怨无悔,也志同道合。因为每当听到孩子们喊叫“果爸和张妈”的时候,都会由衷感到幸福,因为得到的是见证了这些小家伙的成长,收获了这么大的一个温馨家庭。
弃商建校 犯“傻”办学
采访中,陈果向笔者讲述了他和妻子与留守儿童结缘的经历。早在1999年元月,在外做生意的陈果携妻子回家探亲。在探亲过程中发现,村里有许多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却没有上学,一问才知是这些孩子大多是因为父母外出务工后,家中缺少人手照顾和距离村校太远的原因没有上学读书。于是便有了弃商回乡办学的想法。
“因为很早以前我和妻子都代过课当过教师,对于教书育人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就想回乡自己办学。当我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家里没一个人同意,后来通过不断劝说,全家人最终同意了。”陈果告诉笔者,当年就接收了70多个孩子前来读书生活。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让学生能就近安心读书,谁知道,渐渐地,许多外村、外乡的人知道了这个‘留守儿童之家\’,都将自己的孩子送来读书。”陈果说,两年后,随着住宿生越来越多,并感到家庭学堂教学、生活条件有限,压力越来越大。在2005年,经申请教育部门将夫妇俩转入了公办元顶村小学代课,同时也将几十名学生一并转入到元顶村小学。
悉心守望 感动乡邻
在学校教学楼内有一间10多平方米的宿舍,这就是陈果和张蓉夫妻俩的家。屋里有两张床,一大一小挤占了大部分空间。陈果说,小床是给小孩子们准备的,因为年龄小的孩子不会睡觉,容易受寒感冒和尿床,所以小一点的几个孩子都和他们住一起,以方便每晚照看。同时每天晚上还要起床几次照看所有的孩子,只有确认3个宿舍的几十个孩子都睡着后,夫妇俩才能安稳休息。
陈果告诉笔者,每天的早餐、晚餐都是他和妻子蒸煮,只有午餐是由学校其他人负责。老乡们看到我们一天没有空闲时间上街买菜,就主动给学校送来蔬菜、大米等农副产品。原来,从做饭、洗衣、喂饭到辅导作业、开展活动,教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全都成了陈果夫妇的分内事。春节,有的单亲家庭留守娃没人管,夫妻俩就把学生接到自己家过年。其中有一位名叫何金阳的学生,已和陈果张蓉夫妇生活了4年,逢年过节星期天,何金阳都没有离开过他的“果爸张妈”。
“附近村民说起陈果和张蓉夫妻俩谁不竖大拇指呀!要不是他们夫妻俩,我那孙子到中心校学习肯定跟不上,真的很感谢他们夫妻俩对我孙子的悉心照顾啊!”村民杨清科告诉笔者,2002年他家儿子和儿媳外出打工,自己因为身体差没法照看小孙子,孙子差点辍学,后来听说陈果和张蓉夫妻俩在附近办学教书,就把孩子寄住在陈果家,这一住就是好几年,直到孩子上三年级。
“因为要照顾孩子,这些年来,父母亲从未一起离开过学校,更没有一家人外出旅游过。即便有要紧事,他们也要留下一人在学校照看孩子。”陈果的长女陈蔓一边帮助妈妈给学生洗被子和鞋袜,一边说,过去并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替他人照看孩子,后来看到父母教过的学生回来叫一声“果爸、张妈”时,才明白父母的微笑是那样的灿烂。
特约记者 肖定怀
新闻推荐
让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巴中市出台“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本报记者李俊如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每个公民的愿望,也直接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近日,市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巴中市“十三五”基...
南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