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以德善力量铸造城市文明 ——巴中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报道之二

巴中日报 2017-09-14 08:09 大字

“创文”志愿小分队

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仅靠经济发展指标来衡量,更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指引。

这样的精神力量,源自文明。而来自德善文明的精神力量,如同一个魔法师,穿透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坚硬,让这座城市散发着由内而外的美丽,让身居这座城市的人们时刻被爱意包围着。于是,巴中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道德风尚培育融为一体,紧紧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传承和发扬德善的行动,锻造着城市的风骨与灵魂。

核心提示

红军故里,德善巴中。历史文明的特质和现代精神的风貌,赋予了巴中最为美丽的精神刻度,根植在城市成长中的基因,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激越的精神力量和时代追求。

陈喜朝给老年山歌队教唱《十送红军》 张敬伟摄

身边好人书写大爱情怀

凡人善举传递文明芬芳。在一个城市,若凡人善举成为寻常之事,文明便有了深深扎根的土壤,有了不断生长的希望。

“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都乐意坚守。”巴州区梁永镇独柏小学教师杜秀兰,是一位完全失去右手、空着长长袖筒的女教师,却在独柏小学的黑潭村小整整守望了30余年。在这里,她既是园长,又是保育员,更是孩子们的妈妈。她像幽谷中的一株兰花,用常人不可思量的毅力和信念,谱写了一曲大山深处山村女教师的赞歌。

举个人之力,在距南江县城98公里的双流乡打造了全国第一家山洞红军博物馆,并免费向学生、群众开放;建起了全国首个博士文化主题公园和太阳基金、寒门学生基金,帮助贫困学子圆腾飞梦想;打造了秦巴山区第一个孝善文化碑林,传播社会正能量;组建了南江县双流乡老年民俗歌曲演唱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为“文化愚公”的双流乡九义校退休教师陈喜朝的壮举。

“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廖占富、张兴琼,“全国文明家庭”张彦杰家庭,“全国五一巾帼奖章”获得者景祥俊,“四川省十大扶贫好人”汪其德、杨彬……近年来,巴中市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巴中好人”评选表彰等活动,截至目前已产生“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名、“四川省道德模范”12名、“巴中市道德模范”40名、“中国好人”15名、“四川好人”90名、“巴中好人”500余名、“美德少年”100名、“最美家庭”50余个……一大批模范典型成为这座城市的道德丰碑,成为人们争相传颂和学习的榜样。

党员志愿者到挂联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利用机关、学校、社区(农村)等各类道德讲堂,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巡讲、交流活动350余场次,受众达42万多人。出台《巴中市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美德少年帮扶实施办法》,组织慰问景祥俊等道德典型83人次,落实帮扶资金32.5万元,帮助解决谭芝芳、钱运星等15名道德典型就业、入学问题,倡导了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像杜秀兰、陈喜朝这样的凡人善举,虽朴实无华却闪耀着至真至善的人性光辉,传承着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传播着精神文明的道德能量。“道德模范”和“巴中好人”的信念正成为时代的价值坐标,感召着更多巴中人学习模范、争当好人。

景祥俊与丈夫在山林里清理枯枝 张敬伟摄

志愿服务播撒爱心火种

高考期间,有志愿者车队专门护送;大型活动中,有志愿者的微笑引路;

环境整治中,有志愿者的亲力亲为……一座文明之城,一群心有大爱的人,让这座城市变得充满温度、充满力量。

今年3月5日,南湾国际广场,由共青团巴州区委组织的“幸福巴州,与爱同行”——巴州区“3·5”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这里举行。家住南湾国际小区的张尚珺老人利索地将刚由志愿者修剪后的头发扎起来。一旁,身穿红马褂的志愿者将蔬菜递给她。

“我早上出来买菜就碰上了‘活雷锋\’。”张尚珺老人高兴地说,她买菜回来的路上看到广场围了不少人,经过询问得知,志愿者正在为市民免费理发。“我头发长了也想剪一剪,就排队等待剪发。”

社区志愿者向商铺发放“创文”三角摆台

8月23日,巴州区东城街道办事处鼓楼社区的志愿者们正在辖区内进行文明劝导、发放宣传资料、清理小广告等。赵大姐是鼓楼社区的居民,听说社区招募创文志愿者,她报了名。戴着红袖章,穿梭在大街小巷,清理小广告、劝导文明,尽管每天工作时间长,但她干得浑身是劲。“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大家一起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出力。”赵大姐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近年来,巴中常态开展“三关爱”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深化“文明登高”“爱心助考”等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开展“微宣讲”进社区及“爱国大电影大家看·文明知识进社区”活动,积极参与“环中国自行车赛”和“四川省第七届自驾游博览会”等重大赛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到挂联社区开展“走一线、做小事”……志愿服务的触角已遍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目前,全市已组建志愿服务队伍300余支,志愿者达8万余人,规范建设志愿服务站点40个。

志愿服务,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践行,以一己之力,向社会输送融化心灵的温暖;以平凡奉献,向人们传递流淌在身边的感动。

志愿者向市民发放创文宣传折页

家风家规传递道德力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家无训不昌。国家的文明传承,需要一个个家庭正能量的汇聚。家风家规,不仅是家运昌盛之命脉、国富民强之基石,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百善孝为先,淡泊名利踏实做人”是南江县沙坝乡阳坡村村民易清和家的家训。

今年58岁的易清和,是易氏入川后第13代人。父亲是乡镇干部,母亲是农民。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导他要勤俭持家,百善孝为先,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在传承中他总结出“百善孝为先,淡泊名利踏实做人”的家训。幼年时,易清和的母亲一人照顾双亲和七个儿女,从未有过一句抱怨。父亲虽因工作离家远、很少回家,但每个月的工资全部寄回家里,只要遇到父母和儿女生病,即使是打着火把走夜路也要赶回家。易清和兄妹七人成家立业后,将“孝道”精神传承了下来。

文明登高,志愿者沿途捡拾垃圾

为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全市人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引导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今年5月,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开展“传承好家规·树立新风尚”家风建设系列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一句话一辈子”巴中十大好家规评选。岳飞后人岳福章忠孝修身时刻警醒后辈,中科院院士韩杰才正德行尚学业传承恩阳韩氏家风,平昌白衣吴氏家族忠孝节义的壮举代代流传……一大批好家规、好家风传承人的故事被挖掘,呈现在世人面前。

巴中人,正以自身的品质与风采,用最真实、最质朴的方式演绎着“德善文化”的内涵,如雨露般滋润着巴中这块热土,让“德善之花”遍地盛开!(本报记者韩梅 罗曼祯文/图)

正在上课的独臂教师杜秀兰 张敬伟摄

志愿者帮助村民干农活

新闻推荐

巴中市首次应用公路机载三维激光雷达扫描勘察设计技术 测设诺水河至光雾山公路部分路段

近日,笔者从市公路局获悉,在市交通运输局的指导和支持下,该局首次应用公路机载三维激光雷达扫描勘察设计技术,完成了诺水河至光雾山公路(米仓大道)KS2标段南江县汇滩至寨坡段1:2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重...

南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