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是基层干部 带领脱贫致富

四川经济日报 2017-07-05 01:29 大字

他真抓实干扶真贫 情暖太平百姓心

南江县大河镇太平山村的“第一书记”名叫石文杰,2015年9月任职以来,他精心团结村“两委”班子,从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入手,奋力攻坚,真抓实干扶真贫,情暖太平百姓心,让太平山处处生机盎然展新颜。

摸村情,寻贫因

选准脱贫致富经

万事开头难。石文杰任该村“第一书记”第一天起,将熟悉村情、摸清家底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登门入户走访,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听百姓说真话、实话,并多方征求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对该村建设意见和发展思路,通过深入调研,村情民意终于摸清吃透,发展思路逐步明晰。

思路决定出路。石文杰理清工作思路,即围绕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有效实施结对帮扶计划,县信用联社理事长李季也多次率驻村工作指导员何天宇深入该村具体实施帮扶,助力贫困群众脱贫。为让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模范作用,他带领该村10多名党员干部与群众代表,到正直镇长滩村、红光白山村、通江空山村等地考察种养项目,借鉴外地致富经验,并根据干群意见,结合村情量身制定产业发展思路,千亩油用牡丹种植、千亩核桃种植、万只林下山地鸡养殖、有机蔬菜种植等致富项目如雨后春笋涌现并蓬勃发展起来。

强组织,夯党建

增强支部战斗力

2015年,该村共有党员32人,其中老龄党员占党员人数一半以上。为切实解决党员干部年龄结构问题,石文杰与村委一班人制定年轻党员发展规划,并以开展党内民主生活会为契机,积极吸引回乡创业发展林下养鸡的大学生岳浩、致富带头人岳瑶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多次代表组织与他们交心谈心。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石文杰主导下精心制定完善“三会一课”、党性分析、主题党日、党员志愿服务、村务财务公开村级事务一事一议等制度,使太平山村党内各项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办好党员示范项目。他积极带领村两委班子、老党员、贫困群众代表,在广泛征求民意并报请上级同意后确立建设十里牡丹长廊党员示范项目,该项目主要种植油牡丹和饲养南充野兔,通过党员示范带动53户贫困户加入进来,成效显著。该项目的建设,改变了农户自给自足的意识,树立了抱团发展的理念,起到了党员示范引领作用。

抓“能手”,促“回引”

示范带动促脱贫

“第一书记”上任初始,针对太平山村一穷二白的村集体状况,石文杰认真学习并领会系列扶贫政策及有关文件精神,掌握与总结扶贫工作好方法,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一心一意为太平山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

大力实施回引创业。去年,成功回引大河镇原白院乡仙龙庵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符海筠,成立南江县太平山油用牡丹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油用牡丹,配套种植黄金米槐、系列生态水果,养殖野兔,并正努力精心打造集生态种养、观光等于一体的乡村生态农业与旅游综合体。两年来解决贫困户及一般户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累计4000余人次,并积极鼓励广大农户种植油牡丹,目前有20户贫困户和30户一般农户报名开始种植油牡丹,预计还将新植600亩。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3月,通过多方努力,组织本村致富能手蒲美元创办美元畜禽专业合作社,实施林下土鸡养殖、中药材种植、生态鱼养殖等项目,通过示范带头,目前吸纳20余户建卡贫困户、一般农户入社,圈存栏土鸡2万余只,出售商品鸡近8000只,实现销售收入70万元,利润14万元。

重民生,攻难关

奔康道路无限宽

石文杰组织新建或完善村文化活动室和健身广场,多次争取上级相关单位送文艺、送图书、送农技到村,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改变村民精神面貌;他向上级领导推介太平村扶贫实施方案,争取更加重视和更多支持;他亲自与贫困群众一起实施产业发展。目前,该村新修大型人畜饮水工程1处,整治山坪塘8口,整治水渠2000米,修通村社公路4公里,新修硬化断头路4公里,联户路1公里,规划入住40余户的瓦池梁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正加快建设。

为尽快改变太平山村基础设施落后面貌,2016年6月石文杰同县发改局一道到省发改委参加以工代赈综合开发项目比选,通过多方努力,2017年大河片区以工代赈综合开发项目以全省总分第一获得比选成功,该项目正在实施,将解决太平山村1798人出行难、798人畜饮水难、1200亩农田灌溉难、1000亩新植油牡丹种苗资金不足等问题,让该项目真正成为造福工程、民心工程。太平山村脱贫奔康的道路正越走越宽!

脱贫攻坚路上,没有轻松写意。石文杰作为“第一书记”,一心扎根山村,情系百姓,以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宗旨,给太平山这个高寒山村带来无限生机,并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书写着新时期“第一书记”精彩的人生诗篇。他说,只要村民们需要,他定会义无反顾留下,直到太平山全面脱贫致富的那一天!

杨帆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何菊 文/图

他带村民走产业发展致富路 打造脱贫攻坚样板村

遂宁市射洪县太兴乡太平村“第一书记”刘强,坚持以抓党建强班子为引领,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手抓特色产业培育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脱贫攻坚步子迈得既稳健扎实,又卓有成效。截至目前,该村已实现脱贫达标35户106人,成为该乡名副其实的脱贫攻坚“先锋村”,不忘党恩的样板村。

重燃组织活力

培树党员示范先锋

前些日子,太兴乡太平村召开会议把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方案定了下来。会议进行了2个小时,可参加会议的党员代表李天银却很开心:“以前开会经常僵持不下,甚至有时候还开不起来,现在开会很顺利,大家为村里发展的劲头也足了,这多亏了‘第一书记\’刘强。”

派驻太平村的“第一书记”刘强来自县委编办,说起太平村的大小会议,他觉得这些会议能召集得起来,开得下去,就是个大突破,这也是他驻村之初,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思路之一。

对此,刘强亲自为村干部们上党课,开展讲党性、谋发展大讨论,让村干部从思想上认识到基层组织的新任务,掌握新时期工作的关键和要点,不定时开展村两委会议,将太平村发展问题摆上会议桌,让村干部面对面交流意见、打开心结,从而增强村班子凝聚力。

以前大部分村干部是先管自家事,再管集体事。村主任赵银祥告诉记者,“现在不一样了,只要说是开会商量村里的事,没有请假的、没有迟到的,决定的事布置下去,没有叫苦叫累的、没有提条件的。”

用刘强的话说,只有让基层组织活起来,让广大党员动起来,才能发挥基层组织的强大力量,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为脱贫致富出谋划策。

“目前,我们有育龄母猪32头,平均每头母猪一年能繁殖12-15个小猪仔,按照每头600元来算,一年的纯收入近20万元左右,不少村民和我一样,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通过种养殖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望着圈舍争抢吃食的猪儿,养殖大户陈阳脸上挂满了笑容。

这不,在刘强的影响和带动下,原村支部书记胥洪明,主动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帮助村两委收集困难户资料,为村发展建言献策,还积极带头参与种养殖项目实施。

找准发展路子

多种经营助困增收

没有产业支撑,再好的房子也是“空壳”,再好的村也是“空架子”。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刘强说,“我既然是来扶贫的,不能只是给村民留下一堆硬件设施就走人,我不但要为这里‘输血\’,更要让这里能‘造血\’。”

通过深入调研思考,刘强认为,只有调动一切资源,大力开展产业扶贫,才能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促进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收入水平。

为此,刘强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根据村民的想法和需求,结合村情实际,积极探索脱贫办法,跑项目、招客商、引资金……尝试着能够帮助村民找到脱贫致富的各种路子。

通过挖掘和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刘强着眼于通过转变农村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推动种植结构升级,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带动,采取重点扶持、辐射带动的方式,在巩固原有柠檬产业的基础上,新增300亩,他带领村民,引进业主,规模种植大葱、蔬菜甜玉米,建设魔芋种植基地,努力发展多种经营,激活造血功能,帮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

“在聚禾蔬菜种植基地里劳动,每天就能拿到务工费50元,一个月下来也有1000多元……”贫困户何绍勇说,除了务工外,家里还养了几头肥猪、几张蚕,算下来今年就可摘掉贫困的帽子!这得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各级党委政府,感谢咱村的“第一书记”刘强。

“如今太平村已实现脱贫达标35户106人,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攻坚“先锋村”,刘强是太平村老百姓的恩人啊!”太兴乡党委书记杨伟感激地说,刘强将群众需求作为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多方筹措资金、争取政策,为帮扶村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找准了“路子”。

倾注真情惠民生

致富路上“带一程”

太平村八社曾在网上曝出一则新闻,当地有一条断头路,影响着村民的发展。断头路是该社道路的真实写照,也是村民反映的焦点问题。

“基础建设不能等”。刘强决心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事情入手,竭尽所能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赢取民心,消除隔阂,夯实群众基础。

为此,刘强先后到县民政局、交运局等单位和企业找资金,并通过“一事一议”、村民投工投劳、群众出一点等办法,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终于打通了1.5公里的断头路。

“发言,我没啥说的,我只想给共产党、给关心我的各级党委政府磕三个响头……”贫困户何祥均在太平村一次种养殖培训会上发言时,意外地做出了“惊人”的举动!

这是为何?原来就在何祥均家里日子难熬之时,刘强根据他家的实际困难,伸出了援助之手。先后为老何争取2万元资金,修建养羊圈舍,并提供养殖技术。但好景不长,由于初次养殖山羊,死了好几头,老何伤心极了!为此,村上的种养殖培训班很快地办了起来。

如今,养殖技术谙熟的何祥均,已成功自繁自养山羊17头,仅去年,除去投入,已稳赚万余元。不仅如此,何祥均还将自家的种羊送到其他贫困户家中寄养,让大家一起致富。

当记者问起当初的举动和“第一书记”的情况时,憨厚的老何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懂得感谢党恩的老何眼里分明还噙着泪,写满了对组织、对刘强的无限感激!

“我被组织派来,就是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过上好日子。所以,我要让村民富起来,也要让村庄美起来,要让现代文明走进村庄,让村民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活,更体面,更有尊严。”刘强告诉记者。

蒲丰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张琳琪

他是“使劲书记” 在绿水青山种出金山银山

“史进洪,使劲干,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力。”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上罗镇代家村,乡亲们把支部书记史进洪称作“使劲书记”。因为他敢拼敢闯点子多,带领全村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硬是在贫瘠的土地上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2001年,年仅27岁的史进洪第一次当选支部书记时,面对的是一个世代贫瘠的代家村:这里距离县城73公里,交通不便;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少地贫;无区位、无资源、无产业优势,乡亲们要么忍受贫困,要么外出打工……作为土生土长的代家村人,史进洪思考:如何才能改变这方土地贫苦的命运?

经过村两委多方考察学习,结合自己早年外出打工的经历,史进洪建议发展黄桷树种植产业,但村民们有顾虑。于是,史进洪贷款带头种。两年后,黄桷树上市卖了好价钱,村民们看到效益纷纷加入,代家村的花卉苗木种植渐成规模。史进洪又以党支部为引领组建起花木专业合作社。如今,全村九成以上、3800多亩土地种上了花卉苗木,88%的村民当上了老板,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

尽管史进洪的文化水平不算高,但他特别善于在工作中钻研、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代家村党支部在“两学一做”中取发展真经、聚实干共识,带领村民勇敢闯、顽强拼、齐奋进,走上了脱贫奔康之路。2016年,代家村人均纯收入19245元,集体经济收入近56万元。

面对花卉市场的变化,代家村也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先后组建了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旅游综合开发公司,注册了“乌蒙山盆景”商标,从过去单一的“卖树苗”向园林工程、盆景培育、乡村旅游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两学一做\’光是自己学懂、学透还不够,只有全村上下都学懂学透了,人心才能齐。”史进洪说。代家村党支部摸索出多种形式,调动起全体党员的学习热情:考虑到村里的老党员比较多,提出“结对送学”的办法,将例行的学习会开到了年迈老党员、病残党员的院坝里和病床前;建立“美丽代家”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学习群,支部定时推送精心选编的学习内容,大家在群里互相交流心得,讨论产业难题……

为了不让一户村民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史进洪想出了“支委多带、党员多帮、一困多扶”的办法,对每户贫困户实行全面帮扶。一方面,由村集体出资为贫困户购买花木幼苗,然后组织党员产业大户结对传授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在销售过程中探索“等比销售”办法,为贫困群众提高销售比例。

代家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常年挂着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合作社公开“四块黑板”,大到“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小到村干部出差坐车三五几元的零星支出,每一分钱的去向和使用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代家村,党支部领导、村民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监委会监督已经成为标准“流水线”。

史进洪对记者说,健全民主监督,表面上是“紧箍咒”,实际上是给村干部“松绑”、让群众信服。代家村已经连续11年没有一例违法违纪事件发生,村党支部先后多次被四川省委、宜宾市委和珙县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新华社记者杨迪)

新闻推荐

坚定脱贫信心实现从贫困村向“四好村”转变 侯中文率队与江口村党支部联谊庆祝“七一”

(记者吴江)7月1日,市委政法委机关党总支联合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党支部开展庆“七一”联谊活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侯中文出席。侯中文要求,镇、村党员干部要坚定脱贫信心,按照“业兴、家富、人和、...

南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