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激发学生兴趣 上好《品德与生活》课

四川科技报 2016-12-28 00:00 大字

■ 田芙蓉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索、热爱生活为目标的综合型课程。课程的基本特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从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说,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的最初阶段,枯燥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如何上好农村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认真钻研教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有些教师认为,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内容简单,学生易懂,因此不愿花精力去考虑教学方法和手段,结果教学收效甚小。如何达到教学目的,收到好效果?首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好每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引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教材中一个主题活动仅有几幅图画,怎能用好一堂课的时间呢?况且面对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如何保证他们能专心地听一节课呢?通过钻研教材的意图可以发现,教材的主题活动中,图画、照片等呈现的都是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学生非常熟悉。如:一年级上册《上学去》这一主题活动,呈现的生活场景是起床、上学路上、校门、教室里。老师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早上按时起床,按时上学,上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靠右行,走路不打闹嘻戏,饭前便后要洗手等,使学生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受到德育教育。

实施寓教于乐,引领学生观察、体验生活

教师可以通过活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游戏、插图、多媒体等,把道理寓于游戏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浅出。通过运用儿童的语言,采用情景对话、提示语、主题文字等形式,让学生置身于教材之中。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趣味性,才能体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才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与教材主题不断融合。例如:教材要求我们找秋天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变化来感受秋天,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树叶黄了,树叶红了,水果熟了,天气变凉了,秋菊开了,又可以摘野花了……教师总结并让学生思考:什么地方的花、草不能摘踩?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加深大家对生活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善于发现、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加强行为教育,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低年级是培养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行为规范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每节课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强化道德观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道德行为的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对应的教导,让学生认识好与坏,明白是与非。在教材的解读上,教师要与生活联系起来,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关爱身边人,从关爱亲人和伙伴做起,逐渐发展到关爱弱势群体,关爱动、植物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和体验。

(作者单位:巴中市南江县长赤镇桥梁小学)

新闻推荐

技能赛提升学子实战能力

今年月起,巴中市南江县教育部门相继在该县各职业中学开展学生技能比赛,设维修电工、钳工、数控、汽车维修、会计电算、计算机操作等工种,通过比赛提升学生的实战技能。图为月日,南江县职业中学学子进...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