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业兴村3.8万农民悄然转型

四川日报 2012-11-14 17:28 大字

11月9日一早,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村民汪桂昌就来到村里的智能快繁育苗中心,忙着给幼苗锄草、浇水。像这样按时上下班工作,对快60岁的汪桂昌来说还是头一回。

今年以来,南江县以产业建新村、以新村兴产业,强力推进全县“巴山新居”工程建设,像汪桂昌一样,3.8万名传统农民,开始悄然转型,变身为产业工人。

□肖定怀 董金昌 本报记者 尹勇

就地务工助农增收

过去,汪桂昌种水稻、红苕和玉米,除去花在种子、化肥和农药上的1000多元钱,一年下来,收入只勉强够温饱,有时就连医病买药的钱都没有。丈夫在上海打工,5年都没舍得回一趟家,就是为省点车旅费。

现在,汪桂昌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每月能挣到2000元工资。“这条路现在看来是走对了。”汪桂昌笑着说,自己家不但盖起新房,家里3亩地流转给企业,每年有5000元的流转费,加上她和子女的劳务收入,现在一年全家收入超过5万元。

特色农业大步发展

在红光乡黑池村,吸人眼球的不只是山上山下幢幢漂亮的 “巴山新居”,成块成片的富硒杨梅更显示出这里发生的变化。“建起了 ‘巴山新居\’,也发展了支柱产业,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村支部书记李仁国说,“以前村里根本没啥像样的产业。”

有了“巴山新居”工程的带动,黑池村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通过招商引资,规模流转土地,引进喜来登集团建设富硒杨梅核心示范园2000亩,带动全乡种植杨梅4.68万株。引进江苏雨润集团建设年产生猪10万头的规模养殖场,全村近50%的劳动力就地转变为产业工人。

南江县委农委主任马明介绍,让农民既要住上好房子,又要过上好日子,今年全县依托特色产业资源,大力驱动科技下乡、企业进村、农民入会“三驾马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县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发展壮大翡翠粮油、北牧黄羊、米仓林业、喜来登、翼展集团等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成“富硒茶、金银花、核桃、富硒杨梅、南江黄羊、巴山土鸡、绿色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08万亩。今年全县完成“巴山新居”建设8500户,基本建成聚居点160个,聚居农户7188户,聚居人口25188人,其中1.5万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这是地道的农家菜,绝对纯‘绿色\’。”11月8日,光雾山镇铁炉坝村幸福农家乐老板岳平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忙着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餐桌。不断涌来的游客,让岳平喜上眉梢。

村支书黄存林说,村里依托光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通过统一规划设计,按照川北民居风格进行风貌改造,建起了民俗一条街。全村建成农家乐77户,从业人员170多人,其中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8户,5-10万元45户。

在光雾山镇,目前建成10个“巴山新居”聚居点,全镇600多户群众已经有400多户搬进了新聚居点。家家户户兴办农家乐,依靠旅游过上幸福新生活。

今年,南江县依托“巴山新居”工程,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在全县举办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专题培训班,启动7个村生态农家乐建设,全县发展农家乐165家,2.3万多名农民就地转变为旅游从业人员,通过乡村旅游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新闻推荐

长赤镇开通公交啦

本报讯(岳旭东记者尹勇)1月31日9时,南江县长赤镇龙池村村民何芳站在长赤镇农贸市场公交站台,等待公交车,在她身旁,放着刚买的蔬菜、水果及海鲜,5分钟后,两台崭新的19座中型公交车缓缓驶来……当天,长赤镇...

南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