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保护秦岭“天然药库”助推“秦药”品牌建设
5月28日至29日,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专家走进太白县,就秦岭“天然药库”保护与开发进行专题调研。
□ 记者 李鹏
“太白山上无闲草,满山都是宝。认得作药用,不识任枯凋。”这是太白县当地药农编的顺口溜。在秦岭这个天然大药库中,以“七”命名的被称为太白“七药”,具有极高的医疗价值。然而近年来,由于凿山开矿、旅游开发以及药农乱采乱挖等多种原因,秦岭中药资源遭到破坏。
全国药用植物秦岭占三成
秦岭自古就是历朝历代名医采药之地,远到东汉韩康终南采药长安行医普济众生,再到“药王”孙思邈在这里寻百草而得《千金方》。“秦岭无闲草”来源于秦岭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接近3000米的相对高差,使秦岭具备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也使秦岭的植物分布呈现明显的垂直谱带。
参与此次调研的专家毛水龙,是陕西省药学会常务理事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自幼学习采挖秦岭太白山中草药,对各种野生中药材了如指掌。每年他还要带领学生进山,实地了解药材的特性。
毛水龙介绍,近年来中医药专家通过多年实验研究命名了太白山上的“秦岭八宝”——药王茶、黑枸杞、太白米、金丝带、菊三七、羊角参、黑洋参、手掌参,已获得国家专利。比如金丝带,它是太白山上的一种名贵珍稀菌类药,长在枯死的沙松上,在海拔350米以上的高寒地段才能找到,要一两百年才能长成。
秦岭已有10余种中药材绝迹
太白山植被葱郁,山上常年云雾缭绕,走进大山,仿佛进入人间仙境。
67岁的张长春是在太白山采药的资深药农,他十几岁就开始跟随老中医上太白山采药。
“过去上山采挖太白洋参很容易,不用爬这么高,走不了多远就能发现一棵,现在走上五六公里甚至十来公里发现一棵就不错了。”张长春说,如今,好多中药材都要爬到3700米高的山上,路远不说,还要下到几百米的悬崖陡壁上才能挖到,危险得很。
“遗憾的是,‘秦岭八宝’的数量急剧减少,如金丝带已基本绝迹,药王茶只能找到一两棵,其他种类也难觅其踪了。”张长春说,“有数据表明,近30年来,秦岭地区消失的中药材已多达10余种。”
“采药人的毁灭性采挖也不容忽视。”张长春说,采药和打鱼一样,要采老药,留新苗,这样才能年年有药采。可如今到秦岭深山采药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没有任何经验,老药、新苗一起挖,比如太白米,过去长到5片叶子才能采,现在有些人为了钱,看到一两片叶子就采。“‘竭泽而渔’,采光了,以后再也没有了。”
生态栽植、移种或是出路
近年来,随着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中药的需求也在快速上升,现有野生中药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而与此同时,采石开矿、修建公路、发展旅游业也难免对秦岭中药资源造成破坏。
针对这个问题,省政协委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药物与化工学院院长刘玉凤表示,人工引种和培植,是现代中药发展的一个必然历程,对野生中药可以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她认为,当前还应在药材的生态栽植上下功夫。“比如金丝带,它就适合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而且必须在腐朽的沙松上。再比如铁棒锤,生长环境在海拔3300米以上。这就需要按照原生药材的生长环境进行培育。”
“陕西决定打造‘秦药品牌’,还需要顶层设计。”省政协委员、省中医药研究院(省中医医院)院长许建秦认为,政府除了加大资金、人才支持外,还应有相应的规划,例如未来多少年达到什么样的规模,秦药中的贝母与川贝在成分、功效等有什么区别?这都应该研究并明确。
新闻推荐
在第四届丝博会举办期间,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全面开展了宝鸡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和招商工作。5月10日,在宝鸡分团举办的营...
太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