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为老服务新模式 独居老人水表12小时不走自动预警
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城运中心内,“一网统管”平台大屏幕上实时显示辖区内13个居委会每日接报案件数、案件内容与处理进度等信息。 图据中新网
网友建议这个做法全国推广
安装在楼道里的水表,能大大提升独居老人安全指数?“水表”和“老人安全”看似没有关联,但在“一网统管”平台,背后的逻辑清晰可见。
日前,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辖区内1200余名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如果超过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会自动报警,居委会干部将第一时间上门探视老人。消息一出,网友纷纷点赞,并呼吁全国推广。
独居老人家中有了“智能四件套”
记者走进上海市江苏路街道城运中心,眼前就是“一网统管”平台的大屏幕,上面跳动的数据,实时显示辖区13个居委会每日接报案件数、案件内容与处理进度等信息。据介绍,从今年6月起,江苏路街道开始为老服务应用场景试点,提升辖区智慧养老服务水平。
江苏路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季梅说,试点工作从疫情期间安装智能门磁中受到启发,尝试将新型智能手段应用于为老服务。街道将智能水表和门磁终端接入“一网统管”平台,独居老人一旦超过24小时未开门或12小时用水低于0.01立方米,后台就会预警,及时将情况反馈街道和居委会。在收到政务微信的信息警报后,居委会干部会在第一时间上门探视老人,并将核实情况上报街道责任科室。
家中新增了智能设备,参与试点的张阿婆说:“本来街道里与我结对的志愿者就经常上门陪我聊天。现在安装‘四件套’,也是为了我的安全着想。”
张阿婆口中的“四件套”是“一网统管”平台嵌入为老服务的新功能。通过安装智能门磁、烟感报警器、红外监测和智能读水表仪四件智能设备,打破了街道以往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电话、上门关爱独居老人的传统模式,全面辐射辖区所有独居老人的安全监测云管理。
家住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岐山居民区的86岁独居老人张奶奶表示,对于社区帮忙安装智能水表,她打心眼里高兴,“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有了这个烟感器,能报警提醒我。”她笑着说,“我之前都烧坏了两个锅喽,现在不会了,报警声音很响的!”
从事街道志愿者工作5年,李春经常上门探望独居老人。一个人负责五户老人的生活安全,有时也分身乏术。她告诉记者,前几天一直没见到阿婆,敲门也无人应答,担心阿婆有意外,但通过系统后台数据确认老人家中仍有用水,暂时放下心来。
随着现阶段“一网统管”全面推进,江苏路街道针对辖区内1200余名独居老人,积极探索和拓展为老服务应用场景和全新功能,通过智能化手段服务居家养老的独居老人,缓解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居住安全、身心健康等问题。
网友点赞:“这个好,建议全国推广”
对于上海市的这一举措,网友纷纷点赞。有网友表示:“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创新养老模式、为独居老人更好地提供养老服务?上海市这一探索堪称难能可贵,非常值得全国推广。”还有网友表示,“给独居老人家中安装智能设备,这是谁想出来的,太有意义了,建议发个奖”。
央视新闻发表评论表示,0.01立方米读数的“智慧”用心,让老人感受到城市、社区的温度。以前,一提到科技进步的好处,很多人认为这是年轻人的专属。但智慧养老在一些地方的成功实践表明,技术本身不会“歧视”任何人。只有从细节上关心老人,真正了解老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善用技术、用好技术,老人才能分享到技术进步的红利,老人也一样能搭上技术进步的“快车”。
创新养老模式,目前全国不少城市都有创新之举。
在合肥,当地近年来逐步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现代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配置的智能陪护机器人,可以帮着语音订餐、理发、线上问诊,老人的生活不仅“智慧”了,也时尚了。
在天津河西区,以老人为核心,打造了一个智慧养老的综合信息平台,通过对老人的监测与数据收集,捕捉老人需求并精准匹配帮扶措施。当地还引入了智能外呼设备,对独居老人进行定时呼叫,未响应者会有人工呼叫和入户探访。
新闻推荐
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被誉为“小面皮大产业”的宝鸡擀面皮苦练内功、守正创新,为助力...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