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拼出来的口罩生产线

德阳晚报 2020-04-01 16:46 大字

工人正在车间生产口罩。

机器坏了,工作人员手工剪鼻梁条。

工人正在检修。

维修机器。

李磊发布的寻找熔喷布的朋友圈信息。

1月24日,四川省应急委员会决定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应急响应。一时间,防疫物资进入供不应求的状态,口罩、酒精、额温枪、防护服、护目镜等等,甚至包括防护物资生产原材料、生产设备都一件难求。

在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但如果连最基本的防护口罩都没有,何谈“抗疫”?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买不到口罩,干脆自己生产口罩。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简单。找生产机器、寻工人、买原材料、修机器……这一系列的“操作”,在当时疫情防控最严峻、防疫物资监管最严格的时期,都非常不容易,但尽管如此,德阳经开区还是把一条口罩生产线“东拼西凑”地建起来了。

当时参与这条口罩生产线筹建的人都说:“那真的是费了‘一包子劲’,才把一条废弃的生产线重新利用起来。”正是这条生产线的建立,生产了40多万只口罩,保障了整个疫情期间德阳经开区防疫工作中的口罩需求,直至今日,这些口罩都还在使用,期间所采购的原材料也仍在用于口罩生产。

口罩紧缺有钱难买利用闲置生产线自己干

3月30日,德阳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郝勇在面对记者采访时,仍记得当时买不到口罩的焦虑。“抱着钱都买不到,急得整夜睡不着觉。”郝勇作为德阳经开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后勤保障组组长,保障防疫物资是他的首要职责。当时所有的防疫物资全靠采购,尤其以口罩最难买到,虽然也有部分工业企业捐赠了一些工业用口罩,但都是杯水车薪。

“我们主要是通过德阳市区内的一些医药连锁公司采买,但都是零星购买,从几百只到10万只的订单都有,可下了单不一定有货。”郝勇发现,越到后面,越买不到口罩,他心想,既然买不到口罩,那就自己生产口罩。

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简单,买不到生产设备、没有专业的工人,这些现实问题都摆在眼前。郝勇甚至动过购买口罩生产机生产口罩的想法,但医疗物资生产设备一样受到管控,几乎难以采购,这一想法就此破灭。

同样还在四处筹集口罩等防护物资的还有经开区市场监管分局局长李磊。“我们还想通过辖区的服装企业转产做口罩,就带着服装厂的负责人到其他口罩生产厂去学习口罩生产技术,看看怎么办才能自己筹建起口罩生产线。”李磊说,在去广汉伊洁士企业考察学习的时候,他们发现企业内,除了一台平面口罩机在使用外,还有一台废弃多年的蝶形口罩机闲置着。

“干脆把这条闲置的生产线利用起来”——郝勇、李磊等人的想法不谋而合。2月5日,他们再次前往广汉市小汉镇,与伊洁士企业负责人洽谈租用机器生产口罩一事。这台2016年购置的蝶形口罩生产机器因为多年未使用,有多处故障,而且企业没有口罩生产工人,仅有100多公斤原材料。“双方很快达成一致,不过生产的口罩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企业一部分。”2月6日,经开区工信局与企业签订了合同。

制衣厂出工人纸厂出检修工紧急搭建临时“生产组”

急缺原材料、没有工人、机器故障……这一系列的问题怎么办?郝勇说,在整个后勤保障组中下设了5个工作小组,其中,库管组负责防疫物资和原材料等物品采购,生产组负责口罩生产线的组织和协调。“当时从经开区工信局、市场监管分局、商务局分别抽调了一名工作人员,扎在生产车间负责生产线的协调和具体工作事宜,工信局的李永刚作为生产车间的总负责人。”李磊说。

在2月6日签订好协议之后,当天下午就开始筹备生产事宜了。那一天让李永刚印象最深的感觉就是“很懵”,没见过口罩生产设备,也不知道生产流程,立刻就要走马上任当“厂长”,好在工人们都很给力,上手就会。

李永刚说,生产之前,维达纸业的机修工对生产设备进行了初步检修,琪达制衣提供了10名熟练的工人,伊洁士企业对工人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就立马上岗了。工人分成两班,24小时工作,李永刚和另外两名工作人员三班倒负责监督生产。就这样,两天时间的筹备,口罩生产线终于投产。

因为事发紧急,一切事物不熟悉,起初的口罩日产量只有4000只。“我们3个值班的有时候也会在厂里帮着工人一起干活。”李永刚说,因为生产线筹建得很快,头几天,他们3人值夜班根本没地方睡觉,只有睡车上,有时觉得太冷就干脆去车间给工人打下手。与工人同吃同住的日子里,虽然有些辛苦,但每天都能把口罩拉回来支援疫情防控工作,也让他们颇有成就感,“似乎自己也是在防疫一线战斗。”

李磊介绍,这些口罩都是经过德阳市纤检所检验合格的,符合民用防护的标准,这也更加鼓舞了他们生产的热情。

机器经常坏配件买不到“厂长”半夜找人现场配制

原本就是有故障的机器,在没日没夜的高速运转下,很快就出现了问题。那段时间,这些问题让李永刚这个“临时厂长”愁得焦头烂额。当时机器的一个零配件坏了,又无处可买,他便在经开区的企业群里广发消息,寻找配件。“一个小小的弹簧钢片,把人都折腾惨了。”李永刚说,群里有加工企业提供了类似的材料,但型号不对,只有请机加企业的工人师傅在现场照着旧零件切割出相同的型号,作为替代件,然而,这种替代件用不了几天就会再次坏掉,他便让师傅准备一堆,坏了就换,以支撑机器运转。

机器三天两头坏是常事,最让李永刚担心的就是,坏了没人修和买不到配件。他印象中还有一次机器的轴承坏了,配件店都关门歇业,买不到配件,“好不容易找到个卖家,我们把他从绵竹喊回德阳来,在他店里找到几个轴承,然后全买下来,备在那随时可以更换。”还有机器上的刀具、齿轮等配件,哪个地方坏了,就找机修企业或者零配件供应商现场比着尺寸做。“有次机器的齿轮坏了,维达纸业合作的零配件供应商花了三天时间现做了一个。”李永刚说,等待齿轮制作的那三天,生产进度也慢了下来,每天只有一个班的工人在工作。

“机器故障是不会挑时间的,经常半夜坏。”李永刚有一天半夜12点接到在生产车间值班同事的电话,称机器运转不了,为了不让生产停下来,他又把维达纸厂的机修工拉起来一起去车间维修,一直到凌晨3点才让机器又正常运转。

然而,最让他们头疼的故障就是口罩耳带焊接机坏了关键部位,四个焊接点只能焊接起三个点。“我们找了英杰电气的师傅来修,但是根本修不了,师傅说坏的部位也许是厂家的核心技术,一般人修不了。”李永刚甚至联系到机器生产厂家,想买一些新配件,但对方表示机器已经停产,零配件也自然没有了。无奈之下,只有将出厂的口罩送到经开区的得福制衣厂,用焊接机再重新加工一次,将耳带第四个点焊接起来。

李永刚说,这条生产线全靠各个企业支撑起来,他们出生产工人、出机修工人,甚至有些企业把自己的供应商也拉进来帮忙,可以称得上是“八方支援”保一条生产线。

电话打到深夜“朋友圈”也不放过海量搜索原材料供应信息

除了机器故障这个大难题,原材料紧缺也是个更大的难题。在筹建起口罩生产线后,库管组的李春林就已经在到处寻找生产原材料,作为经开区商务局副局长,她寻找货源的“路子”也非常广。

“我进了一个四川省的口罩防护服供需交流群,里面会有各种物资信息发布出来,另外还关注了国务院办公厅主办的‘国务院客户端’,通过里面的口罩服务板块寻找信息。”李春林回忆起当时寻找原材料、购买防控物资的那段时间都觉得头疼,她每天要通过各种渠道去搜索海量的物资供应信息,包括各种公众号、APP等,只要找到熔喷布、鼻梁条、耳带等原材料生产商的信息,她都要挨个打电话问一遍,“每天睁开眼睛就在打电话,一直打到晚上12点,一天要打100多个电话。”

李春林说,生产口罩用的无纺布、鼻梁条、耳带等还算能买到,但最关键的熔喷布最难买。眼看着熔喷布消耗殆尽,李春林特别着急。那时候,大家甚至连微信“朋友圈”也发动起来了。

2月9日,李磊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万能的朋友圈啊,谁能买到熔喷布?只要能保障现货和时间,价格忽略不计。”寻找熔喷布的消息转发得越来越多,消息源也越来越多。“我就收到了几十条消息,当中有一条有效线索就是我们市场监管分局的一名同事提供的,货源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县。”李磊将线索转给李春林后,当天,她就联系上了厂家,但对方表示需要等一个月才有货。

“本以为这个货源泡汤了,不料厂家又回话说别人的订单里多了一些出来,可以给我匀出300公斤。”李春林说,这笔原料自交易成功后便经历了一段相当曲折的路才到达德阳。当时岐山县的物流基本停运,只有顺丰快递还在接单,可因为岐山县“封城”,机动车不能上街,顺丰物流也只接单不发货。但李春林不想放弃这300公斤原料,毕竟它能缓解几天的燃眉之急。在打了一大圈电话查询后,李春林发现岐山县的邻县——眉县的快递物流能正常接单发货。在机动车不能上街的情况下,熔喷布厂的老板找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并与车师傅一起,从厂里把300公斤布拉出来,运送到25公里外的眉县顺丰快递站点。

“花了500元运费,骑了一两个小时才到顺丰站点,这还不算完,厂长在发货时,发成陆运,特殊时期陆运可能要花费一周时间,我又找到厂长,再去一次顺丰站点,把快递单改成空运,节约货运时间。”李春林说,这算是所有防疫物资购买订单中最曲折的一笔了,还有一笔从广东买回来的耳带订单,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错把空运发成陆运,来回折腾5个小时才得以解决。

>>>“数”说临时生产线

运转32天生产40多万只口罩

李春林说,此后一段时间里,她又在海量的信息源里淘出一条可用信息,并成功在成都的一家企业订购到1吨熔喷布,从而彻底解决了口罩生产原材料的问题。直到3月9日,这条生产线停产,仍剩下1/3以上的原材料。

“总共采买了13万元的原材料,剩下的材料转交给了经开区一家企业生产,该企业已经采购到口罩生产机,这些原料还可再生产30万只口罩。”郝勇说,当时采购的5.5万元/吨的熔喷布到后来几乎涨到40万元/吨,相比采购的几元、十几元一只的口罩,他们生产的口罩成本才几毛钱一只,这不仅节省了很多钱,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解决口罩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

从2月6日到3月9日,这条重建的闲置口罩生产线在一群组织者的协调、一帮企业的支持下运转了32天,日产量从最初的4000只到最高的24000只,共生产了40多万只口罩,保障了彼时整个经开区的疫情防控工作需求。

本报记者王珊珊图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加油!热干面

热干面陈小桃漫画《加油,热干面》○高铭昱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袭击了武汉,让这座城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