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误以为劳动模范只是少数人才能当,认为劳动就是苦脏累、工资待遇低。要给青少年心中种下劳动的种子,还需要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的氛围 【劳动教育,难在哪儿④】劳
致敬最美劳动者受访者 供图
“你的偶像是谁?”“赵丽颖、TFboys、姚明、郭敬明、马云……”当《工人日报》记者问到第49个学生时,也没有听到孟泰、时传祥、袁隆平、王进喜等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的名字。许多学生在课本里读过这些劳模的事迹,然而又觉得离自己太远。
今年新学期开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三科统编教材在辽宁等六省市高一年级投入使用。《语文》教材在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劳动精神的课文,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劳动光荣”如何走进孩子内心?记者采访多位辽宁省、市级劳动模范,走访多家中小学了解到,推进劳动教育,还需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共同创造一个真心推崇和尊敬劳动的社会氛围。
劳动“高大上”,干起来“苦脏累”?
在高中一年级学生黄杨英男眼中,劳动模范是书本里袁隆平、屠呦呦的形象。只有科研、学术等领域的顶尖高手、推动国家进步的人才能是劳动模范,他们的形象是“高大上”的。让他没想到在街道工作14年的谭淑娟也是劳模。今年秋季,沈阳市和平区劳模、沈阳市浑河湾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谭淑娟为370名学生讲述了自己帮社区居民执着跑腿办事的一件件小事,激起黄杨英男心中不小的波澜。“谭阿姨每天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却也收获了自己的荣誉。”黄杨英男说。
一场在东北中山中学举办的“沈阳市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让像黄杨英男这样的孩子们观念180度大转弯。
看惯了书本里穿着工装、双手油渍的劳模形象,高一学生李晓汐觉得33岁当代艺术家、登山家孙义全的形象完全超出想象。“我一直以为只有在‘苦脏累’岗位上工作、工资待遇低,国家才会给他们评‘劳模’。没想到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其他方面为国家争光,也能当‘劳模’。”两天后,她观看了电影《攀登者》,更加深了这种看法。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乔东将“劳动精神”诠释为,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劳模精神是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所坚持坚守坚定的基本信念、价值追求、人生境界及其展现出的整体精神风貌。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学生对劳动精神有很大误解。“误以为劳动模范只是少数人才能当,误以为劳动就是体力劳动,就是苦脏累、工资待遇低。除了家务活、校内值日,劳动仿佛离他们很遥远。”东北中山中学德育处主任赵季龙说。
“我爸在工厂工作了半辈子,十分辛苦,他不愿意让我进工厂工作,说赚的还没有早市卖菜阿姨多。”“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干体力活,有出息的人都干脑力活,父母让我好好学习,别的什么也不用管。”“我妈说只要我学习好,以后可以赚钱让别人替我洗衣做饭,不用自己劳动。”……现实中,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中小学生,在家长错误观点的耳濡目染下,他们对劳动精神有不少误解。
“在孩子心中种下一粒种子”
“可能这辈子你都不会遇到一个清掏工,但是几年后的某个晚上,当你疲于学习时想到有个邻家大叔坚持一项工作30年,在他的精神鼓舞下你又翻开课本奋笔疾书,我就知足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沈阳市玉禾田环境有限公司清掏工苏广林说。每次宣讲,他都会带着装着瓶子、广告卡、塑料盒等“异物”的袋子,现场演示自己是如何制造工具将这些异物从便坑管道中取出。他告诉学生劳动不只是“苦脏累”,还有坚守岗位、坚持创新带给个人的成就感。
森林公安、维修电工、社区工作人员、艺术家……今年9月开始,沈阳市总工会举办了29场“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邀请各行各业80余名劳模工匠走进校园讲述自己的事迹。
“因为不了解,所以才有误解,劳模走进校园其实就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一粒种子。让学生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的行业和岗位,让他们知道只要认真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实现价值。”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一校工会主席纪圆圆说。
绚丽多彩的花纹、样式各异的图案、稚嫩的笔迹绘出一张张奖状,送给了环卫工、小区保安、交警甚至自己的父母。岐山一校共有在校学生8000人,从2017年开始,每年五一期间,学校都会组织“致敬最美劳动者”活动,引导学生尊重平凡劳动者,树立劳动最光荣观念。
“劳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在孩子心中深植‘劳动光荣’的理念,不只是书本上,还要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去引导,活动参与的过程也就是观念形成的过程。”该校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郭洪姝说。
在沈阳有一座3000平方米的劳动模范纪念馆,利用史料、图片、实物、大型雕塑、微雕、绘画、场景复原等多种手段,展示劳模事迹和精神风貌。六年级学生孟欢雨在参观后写道,“最让我敬佩的劳动模范是田桂英,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她让我懂得,劳动可以锻炼个人的意志和毅力,它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它创造了美。”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劳模、了解劳模,沈阳市还开设了沈阳劳模网、出版《沈阳劳动模范》一书,纪念馆对全部学生开放。
呼唤真心推崇和尊敬劳动的社会氛围
“种子种下了,还需要家长、老师们勤浇水。劳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过程,要让劳动成为孩子们的习惯,这需要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共同创造一个真心推崇和尊敬劳动的氛围。”沈阳市实验学校(中学部)老师王宜春说。1985年参加工作的王宜春发现,不少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同时热爱劳动,他们在劳动中学会归纳整理、强健体魄,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
王宜春希望家长教育并指导孩子从幼年起就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生活服务,养成劳动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不要过度替代孩子。比如,从两三岁开始,教会孩子整理玩具、收拾碗筷,并加以鼓励。孩子在大了之后才会自己收拾书包和课本,自己先选择独立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才会求助父母。”
“劳动不仅能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还能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赵季龙说。对于高中生来说,面临最关键的未来职业规划抉择问题。“一个人都不知道哪行做哪些事,360行有哪些,怎么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呢?让孩子们多参加社会实践,为他们提供接触各行各业工作者、体验不同劳动的机会,不是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反而是节省孩子们未来走弯路的时间。”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认为,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重视和努力,需要全社会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让孩子真正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收获技能,锻炼各种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永兴赵力涛岐山县枣林镇张家沟村谢改玲家共有6口人,2017年因丈夫出车祸而致贫。“婆婆去世时,丈夫还坐在轮椅上,...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