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脱贫 一个不少 听不见 说不出 他用纸笔书写人生
自幼丧父,童年时因病致残。他听不见,说不出,还有一个瘫痪的母亲。赵林祥年少时命运凄苦,但他对命运的思考没有因此停止,而是借助纸笔,开启了幸福人生。
15岁走出校门挑起生活重担
赵林祥是宝鸡岐山凤鸣镇巩寺村人,他两岁丧父,十岁又因病彻底失聪,没几年就和多数聋哑人一样,话也说不了了。因残失学后,15岁的他就走出校门,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既要外出打工挣钱养家,又要忙于家中的春种秋收,不仅如此,他还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
就这样,赵林祥踏踏实实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后来娶了媳妇,媳妇腿有残疾,婚后二人育有一对儿女,这个一家五口的劳动力都不高,全家仅靠家里的几亩地维持生计,母亲患病要用钱,抚养儿女要用钱……一时间,家庭的重担压得赵林祥喘不过气儿来。他外出打工、节衣缩食地攒了点钱,就在自家门前盖了一间房,开办起了小卖部。赵林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让无事可干的妻子待家里不那么无聊。小卖部交给妻子打理后,他再打工攒钱,还自费订阅了好几种报纸杂志,自己看的同时,也让妻子读书看报。小卖部没多少利润,但赵林祥一直坚持让妻子开着,他隔几天就跑县城进一次货,因为日子过得充实了,妻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以小卖部为阵地办起“农家书屋”
日复一日的积累,家中积存的书刊报纸也越来越多。赵林祥的精神世界丰富了之后,又想着乡亲们。就在十年前,赵林祥以小卖部为阵地开办起了“农家书屋”,刚办起时,书屋就是他多年积存的书刊和报纸。因为赵林祥敢为人先,办的农家书屋又是岐山县首个农家书屋,很快就被岐山县残联知晓。
岐山县残联决定以文化扶志入手,帮助他有所作为,并联合岐山县图书馆、县妇联等相关部门,分批为农家书屋捐赠了1000余册图书,想方设法帮其解决订阅报刊遇到的经费难题。
随着农家书屋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赵林祥的农家书屋图书存量达3500多册,极大地方便了偏远乡村群众读书看报、了解国家政策、查询致富信息。此事先后被中央和地方的多家媒体报道。
2014年4月19日,赵林祥一家被评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赵林祥并没有局限于看书看报纸,他开始了写作。很多村里人认为他爱写东西是因为“听不见又说不出,心里的苦闷只能写在纸上了。”或许可以这么理解,但谁也没想到,赵林祥借助纸笔,真的就写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从看书看报走向专业文学创作
时间一长,赵林祥不知不觉喜欢上了业余文学创作,20岁出头时就在《宝鸡文学》杂志上发表了散文《摇篮》。岐山县残联了解情况后因势利导鼓励他发挥特长,将创作领域向长篇小说方面拓展。2010年,赵林祥完成了国内首部反眏残疾人事业的长篇小说《理事长》初稿。岐山县残联立即向省、市残联推荐,帮他争取出版机会。这部30万字的书稿一投即中,入选了中国残联《生命与希望的礼赞》丛书,当年6月由华夏出版社公费出版,全国发行。
2012年,岐山县残联多方努力,争取到宝鸡市残联和县慈善协会的支持,筹集经费3万元,帮助赵林祥出版了与他人合著的长篇纪实小说《爱不流泪》。2016年,再次筹集资金,协助赵林祥出版了45万字的散文集《人生的第一个青苹果》。目前,赵林祥已在各类报刊发表小说散文120万字,先后30次获奖,有10篇散文被收入多种文集。已公开出版《西安是个坳》《爱不流泪》《母亲》等7部长篇书稿,其中《爱不流泪》荣获陕西省首届慈善文艺创作一等奖。
赵林祥先后当选“宝鸡市十大杰出青年”,被(原)人事部、民政部、中国残联授予首届“全国自强模范”,荣获“最美宝鸡人”“岐山县道德模范”等多种荣誉称号。自1989年起,连续7届出席陕西省残联代表大会,并当选宝鸡市残联主席团委员、市聋人协会副主席、岐山县残联四届主席团副主席。加入了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陕西省作家协会。华商报记者 苗巧颖
新闻推荐
强力按下发展快进键 宝鸡市以大招商、大项目助推“四城”建设大提速
本报记者弓旭东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明确了宝鸡发展的新战略,370余万宝鸡干部群众夙兴夜寐、快马加鞭,紧紧围绕“四城”建设...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