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礼俗文化 推进乡村振兴 评罗新远新著《周礼村落》

宝鸡日报 2019-06-19 12:31 大字

◎李建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个体农民几千年来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活、劳作,形成独立而稳固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由于中国从未经历过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农耕文明依然是我国文化的主流,这就使自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开始的中国农村改革过程的推进更为艰难。

研究现代中国乡村社会裂变及其固有关系的变化,要关注市场化进程中文化的传承与演变,要理解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和融合,理清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罗新远新著《周礼村落》,选取中国西部地区周原大地上的村落为样本,采用政府、市场、社会、文化四维一体的分析框架,对周礼文化在新时代的存在状态以及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性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是近年来反映这一领域研究进展的代表性学术著作。

周原是周人早期的居住地,在今陕西宝鸡、咸阳境内,西起汧河,东濒漆水河,北依岐山,南临秦岭。周人始祖后稷,原居邰,后迁豳,至周太王古公亶父时,开始定居周原,建立周国。周国在姬发统治时期推翻了殷商王朝,建立周朝。周王朝绵延八百年,作为我国延续历史最长的王朝,创制了完整的社会制度和成熟的周礼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周原村落的乡民深受周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至今仍然保留着浓郁的周文化遗风。《周礼村落》通过历史考察、现实调查、文献记载、实物图像,充分展示了周原村落中保存的周文化元素,对我们认识周代的礼乐文化特征、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初形态和精神基因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周文化中,“礼”指社会秩序。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之所以极力主张克己复礼,意在恢复“礼”的社会秩序,实现“礼治”。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存在于中国乡村的“礼”作了“礼”“礼治”“礼俗社会”三个层次的描述,指出由“礼”的社会秩序衍生出“礼治”的社会形态,形成中国特有的“礼俗社会”。《周礼村落》则从“礼”出发,生动描述了礼乐文化在乡土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和实际功能,深刻剖析了周原村落的“礼俗社会”在社会变革中对于周“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周礼”本是以维护“礼”的社会秩序为目标而设定的贵族阶级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基本的价值导向,它强调“明德慎罚”,强调通过外在的礼乐形式和内在的审美情趣的统一,实现人的崇高境界和道德自律。翻阅《周礼村落》的描述,可以看到基于对周礼文化的传承,周原村落的人们生活在一种守“礼”尚“德”、不讳“功”“利”的朴素民风中。在作者的寻索范围内,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大情小事,均有稳固的内涵和特定的仪式。透过看似形式化的现象,反映了村民“洁净精微”“恭俭庄敬”的生活态度,整个村落“民庞、士秀、土厚、风淳”。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周原村落,既有变迁又有传承,当地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持有着明显的周礼特征。守礼尚德的朴素民风,使周原村落面对当代社会的激荡,并未出现传统文化的式微。从作者的著述中可以看出,“礼”序社会并不排斥利益。崇“礼”尚“德”的周原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并不否定利益的合理性,他们将其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融入当代思维方式和经营方式中。尤其在旅游产业方面,独特的“周礼文化”使周原村落演变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成为振兴乡村的一条有效路径。《周礼村落》以当地民俗旅游业的开展为基点,着重介绍了当地村落在市场供需扩大、市场规律逐渐显效之后,民俗旅游市场转变为以农户家庭为单位自发参与经营的内生发展模式。书中通过分析民俗旅游市场的起落,揭示出周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民俗旅游市场的紧密关系,证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村落的乡村性。只有保持文化的系统传承、保留文化载体的完整形态,才能使地方旅游产品以鲜明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形成真正巨大的市场吸引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之际。《周礼村落》对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农村发展中的影响、对探究乡土中国礼俗社会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对总结中国乡村市场化发展的实践经验、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作者主张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坚持以市场为主体、以传统文化为基石、以当代文化为依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文化四维一体的发展框架,为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案例经验和理论依据。

新闻推荐

国网宝鸡供电公司: 农网改造惠民生村民感谢送锦旗

记者邓锦龙芮扬通讯员赵佳雷文/图6月3日,宝鸡市高新区东阳村村委和村民代表为国网宝鸡供电公司送来了一面绣有“电力农网...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