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庙村是高新区磻溪镇三合村的一个自然村。这里位于渭水之南,北面倚着一座小小的土塬,310国道和高铁线路穿村而过。便捷的交通让村民的生活很快富裕起来,但许多村民

宝鸡日报 2019-05-17 12:11 大字

?村民曾经居住的窑洞

 脱骨祠纪念杨戬助周灭商神话传说

二郎庙村的得名,和民间传说中经常提到的“二郎神”有着直接关系。因为“二郎神”的形象和故事太多,所以确切地说,是和《封神演义》中的“二郎神”杨戬有关。古时,村上有一座专为纪念杨戬所建的二郎庙,被称为磻溪宫外八景之一,甚是威严,后来这里便被称为二郎庙村了。

在《封神演义》中,杨戬于第四十回斗魔家四将时出场,他头戴扇云冠,身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蹬麻鞋,一见面便请姜子牙把免战牌摘掉,非常自信。当他用智除掉花狐貂后,战友都很惊讶,他却很是谦虚,而且心怀百姓,为解决大众疾苦奔走不止、战斗不休。在小说中,杨戬智谋过人,善于沟通,武艺高强,有着一身好胆,可以说是个近乎完美的角色。

在村上,关于杨戬的传说特别多,大多数都有非常浓厚的神话色彩。76岁的村民杨孟焕对这些传说如数家珍。他说,从小听村上老人讲的神话传说中都提到,商末时纣王昏庸无道,统治手段残暴,致使各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时,杨戬的师父认为,此时天下大势应兴周灭商,所以便派遣杨戬去往岐山,帮助周人。“杨戬路过这里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参天古柏,然后去往姜子牙帐下听令。”杨孟焕说,后来周武王为了纪念杨戬的功劳,便在此处建起“脱骨祠”,意思是杨戬在这里因为撞到柏树上,所以才脱胎换骨。

杨孟焕说,村里老人都说,脱骨祠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智广非人有”,下联为“威武盖世无”,横批“杨戬神威”。此后,脱骨祠历经多次重建翻修,在元代时,已经变成了二郎庙,后来因为大火,在明嘉靖十六年时又重修了一次。上世纪初民国时期,二郎庙被改为学校;解放战争时期,游击队也在庙里驻扎休整过。再后来,二郎庙的古建筑逐渐老化,直至消失。

两次移民记录村庄变迁背后的故事

二郎庙村以杨姓村民居多,但和神话传说中的杨戬并无多大关系,而是和晋朝及明朝的两次移民有关。

据村里一直流传的故事讲,很早之前,二郎庙村人丁兴旺,百姓生活安定、富足、无忧无虑。但随着汉末各地战争频发,村民平静的生活也被打乱;尤其是三国时,魏军和蜀军在渭水南岸一带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这里也就成了魏蜀两方交战的前沿阵地。于是,当魏军占据这里时,村民就在村口摆放一张刻着“魏”字的牌子,表明自己归属魏的身份。当魏军路过这里时,便不会入村惊扰村民。同样,当蜀军反攻后,村民连忙将牌子翻过来,在“魏”字的背面刻上一个“汉”字,表明自己是蜀汉子民。

可是,这一计策虽然保住了村民的人身平安,但却免不了为经过军队提供军粮的义务。于是,魏军路过一次,村民就要提供一份军粮;蜀军经过一次,村民还得再用粮食表示一次对大汉后裔正统的忠心……一来二去之间,村民的粮食越来越少,再这样下去,村民连维持温饱都成了问题。

经历了这样几次拉锯战之后,村民终于忍受不下去了,于是在村中几名老人的带领下,全村老少携家带口离开村子,避进深山。自此,二郎庙村变成了“有村无人”的空村。到了晋朝时,统治者为了治理关中,从山西大槐树村选出不少人迁入关中,其中一部分就在二郎庙村定居下来,成为这里新的主人。这就是在村上一代代流传下来,有关第一次移民的故事。

杨孟焕说,自己小时候常在村中一口明嘉靖年间铸造的大钟下玩耍。他清晰地记得,大钟上镌刻的文字中,记录了二郎庙村第二次移民的故事。明嘉靖十六年,官方和民间共同对年久失修的二郎庙进行翻修,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建。在这次翻修中,统治者又从山西大槐树迁来许多百姓,这批迁入的村民中以杨姓居多。这批新移民与之前迁来的村民一起,齐心协力建设新家园,并在这里开枝散叶,过去空无一人的二郎庙村,逐渐恢复成一座繁荣的村落。

犬牛斗讲述与渭河有关的有趣传闻

在二郎庙村流传的众多传说中,许多和水有关。比如因为不重视环境保护,胡乱开荒,引发洪水将村庄淹没;又比如杨戬为保护村民不被水淹而与敌人奋力战斗等。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犬牛斗”的故事,这个故事竟然还与渭水对岸的虢镇南堡村有关。

故事是这样说的。很久很久以前,渭河汹涌、水流湍急,所经之处良田都被淹没,村民也常落水失踪。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郎庙村和南堡村之间的渭河,有几年在南堡村村口前流淌,有几年却改道至二郎庙村村口。每次河水改道,都会让当地村民良田被毁,于是两村村民都希望河水能从对方门前流过,好让自己村的村民能够过上好日子。

有一年,渭河从南堡村村口流过。正当二郎庙村村民准备在村口开垦荒地耕地种粮时,南堡村中走出一位大力士,他手中握着长刀,对渭河连劈数下,将渭河水生生劈到了二郎庙村村口。二郎庙村村民急了眼,组织起数十名壮汉,齐声呼喊冲过渭河,与南堡村的大力士扭打起来。扭打中,大力士的长刀被夺下来扔掉,于是渭河水又流回了南堡村。

经过一段时间相安无事后,南堡村村民齐心协力铸起一尊大铁牛放在河边。说来也怪,本来奔腾不息的河水到此,都绕过大铁牛,又向二郎庙村方向流淌过来。二郎庙村村民正焦头烂额之时,村里有人提议,既然村中有二郎庙,二郎神又有哮天犬,何不在村中刻一只哮天犬的石像,和对岸的大铁牛“斗上一斗”?

众人都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在二郎庙门前,用整块大石刻出一只石犬,这只石犬高大威猛,浑身被颜料涂成黑色,蹲坐在石上,望向渭河对岸大铁牛方向,血口龇牙,仿佛在向着大铁牛狂吠。于是渭水便再次向北改道,远离二郎庙村。后来,“犬牛斗”的故事就流传下来。杨孟焕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曾在村中见过石犬像的底座,仅是底座就已十分巨大,可以想象当年石犬尚在时的规模。

令人称奇的是,在渭河对岸的虢镇东大街老城外的东南角,有座铁牛庙,其中确实有一尊重五千余斤的铁牛雕像。这只铁牛牛头朝向西南方,形象敦厚、神态自若。在虢镇的传说中,这只铁牛确实是古人为了保护城墙、镇退渭水才铸造的。两个村子,因为一个传说故事紧紧联系起来,确实是件奇妙又有趣的事。

新闻推荐

岐山:心理健康科普活动走进农村学校

实习记者芮扬通讯员杨渊苏奕峰5月10日,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北京桥爱基金会发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提供专业支持的心...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