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那座台

兰州日报 2019-04-13 01:00 大字

□安杰

这座黄土的高台峭拔耸立起来的时候,正是公元前1057年前后。三千多年过去,在这道并不开阔的陇东小县城河川中心地带,这座高台依然古朴苍茫,似乎矗立在了时间之外。不管时光如何流逝,在四周苍松翠柏簇拥之下,一年四季拜谒的人络绎不绝。这座高台,就是“灵台”,在《诗经》里传唱了三千多年。

“灵台”起源于周文王伐密筑灵台的往事。在只言片语的历史典籍中,简略知道了这场战争的背景、经过和最终的结果。由于年代久远,文字资料的湮灭和语焉不详,很多细节只有靠想象来完成。知道了这些,也没有引起我过多关注。六年前,我结束了漂泊,重回小城。就在小城中心“周苑”博物馆的隔壁,有我日日忙碌其中的单位,抬眼就可以对矗立在“周苑”中的五层仿古建筑“灵台”一览无遗。每日里差不多要三番五次经过这座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的高台,但经过就是经过,我却很少注目。前年一个秋日,我去外面办事赶上落雨,正巧经过“周苑”,于是在檐下避雨。暮秋的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淅淅沥沥溅在台阶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回荡在“灵台”空阔的回廊间,如同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吟咏叹息。在这个深秋的雨天,我终于抬眼第一次仔细而又庄严地眺望这座熟悉得有些陌生的“灵台”。雨幕中,它比往日更加苍茫雄浑,也更加巍峨辽远。

《资治通鉴外纪》记载,公元前1057年,在西伯侯姬昌和姜子牙、管叔之间有这么一次当时看来很偶然的对话。从谈话可以看出,西伯侯在扫除周边附庸于商纣的方国,为最后伐纣做战略准备,姜子牙把目标锁定在强大的密须国,而管叔却有一丝忌惮,是姜子牙“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的理念,让西伯侯姬昌下定决心,把伐密作为对商用兵的第一战。在姬昌看来,由西伯侯受命于天而成为周文王,代表上天意志,当然要以讨伐“逆”和“险”为民立命。

今天可以发现,周部族的重大行动都与“天”接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这个后来统治了中华大地八百多年的周王朝,起源就颇有些神秘色彩。《诗经·生民》记载:“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意思是姜嫄履巨人迹而生养周族祖先,所谓“巨人”就是“天”的化身。姜嫄所生的这个小孩,因曾被抛弃过所以叫着弃,长大被舜册封掌管农业,称为后稷。姬昌祖父古公亶父举族迁至今陕西岐山周原一带,正式改称“周”。姬昌成为周族首领以后,把部族联盟中心迁移至丰(西安附近),并被商纣封为西伯,成为西部诸侯和方国之长。姬昌对周族后来的兴盛举足轻重,《史记·周本纪》记载,他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完善祖父古公直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推行仁政,礼贤下士,周部落势力逐渐壮大。为完成伐纣大计,姬昌再次借助天威自称受命于天,号为周文王。

大约在殷商时代正式立国的密须国,以国都附近的密山而得名,是甘肃历史上立国最早的民族政权。《左传》昭公十五年条下注释:“密须,姞姓国也,在安定郡阴密县。”卜辞记载商王曾经派人要当时密须国名叫“龟”的伯爵须伯龟派兵同商朝军队“从伐一方”,须伯龟积极执行了王命。这是密须国对外用兵的最早记录,说明当时密须国依附于商,享有商封的伯爵之位,且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密须国王也有自己的野心,企图和新兴的周部落相抗,争夺西北的统治权。

周和密须互相觊觎,战争一触即发。只是周文王一直苦无出兵借口。恰在此时,密须国以柄授人,侵扰了向周提供战略物资的属邦共国。这是一个向密须出兵的绝好借口,周文王怎会舍弃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呢?遥想三千多年前的某一天,水草丰美、林木繁茂的达溪河畔,忽然狼烟四起,旌旗蔽日,一场天崩地裂的战争打破了这块土地亘古以来的宁静。交战双方正是密须国和周部族。战争打了差不多两年,结果是《资治通鉴外纪》说的“密须之人自缚其君而归西伯”,密须从此成了周的属地。因为这场战争,到了大业元年,隋朝在周文王筑台的地方设置了县治并命名为灵台县。

胜利来得有些简单,实在出乎姬昌意外。密人自缚其君而归,这一幕简直有些戏剧性,也让他看到了背后的玄机。姬昌打破只有商天子才能祭天的规定,下令在今天灵台县城中心地带夯筑祭坛,隆重祭天,向天下诸侯做出试探。密须百姓听到消息以后,不约而同纷至沓来,为修筑祭坛贡献了一己之力。由于万众一心高耸的祭坛好像一夜之间从大地上生长出来,台下百姓顶礼膜拜,台上祥云缭绕,仿佛万千神灵齐聚天空,为生民赐福,这台就是后世的“灵台”。站在灵台上的周文王百感交集,踌躇满志,向诸侯做出“不以兵戈相加”的承诺,得到诸侯的共同拥戴,为后来周武王姬发伐纣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如今,周文王和密须国早已消失在历史云烟深处,但当年伐密祭天建起的那座灵台却至今没有磨灭。商周时代毕竟太遥远,后世记载大都湮灭无存或语焉不详,谁也无法准确知道在这块土地上第一次巍峨耸立起来的灵台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周文王修筑灵台,诗经中才有了那首万世传唱的诗篇;因为有了诗经中这首万世传唱的诗篇,灵台又被后世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建。民国初年,灵台遗迹仅为一方土台,高两丈余,底宽一丈五尺,顶方仅一席之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军政当局因修建营房,故台竟然遭受被铲除的厄运。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时任陇东绥靖司令的灵台人杨子恒倡议,灵台县长张东野主持再次重建灵台。张东野是安徽潜山人,参加过孙中山、黄兴创办的“同盟会”,民国十九年(1930年)来西北,在西安杨虎城参谋部任咨议员,后任甘肃省军法处处长和灵台、泾川等县县长,解放后先后在安徽省合肥市人大、政府、政协任职。其堂弟、著名章回小说家张恨水提到两个对自己人生道路影响颇深的人物,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堂兄。张东野复修的灵台,青砖彻面,底宽12.3米,高12.3米,台体分两层,顶建八卦亭,内塑周文王像。传说在复修灵台建成之时,飞来两只丹顶鹤,连续三天绕台飞鸣,栖于距新建灵台仅一箭之遥的文王庙的古柏之上,一时轰动全城,成为吉祥之兆。张东野还倾其心力,邀请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题写了“灵台”台名,又遍请当时政坛显要孙科、段祺瑞、傅作义等数十人为灵台题词,铭刻在灵台周围,和灵台一起受到邑人的尊崇。

灵台又一次重建是1984年的事。坐北朝南,底宽18米,高33米,四边古松翠柏环绕,正面高悬烫金匾额“灵台”,保留了林森墨迹。台顶阁楼内,近三米高的周文王雕像,面如满月、目似星辰。左右两厢铺展了两卷巨幅壁画,左为充满杀伐血腥之气的伐密图,昭示姬昌的盖世武功;右边是一派温厚与吉祥的祭天图,让人深切感受到姬昌广播德泽的伟大教化。壁画两侧对联笔力遒劲,文辞深远:伐密不在兵甲利,安邦只因人心同。台后三面影壁,镌刻了当年民国政要和当今社会贤达的题词石刻,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碑林,颂扬了商周故地辉煌悠久的历史和勤劳淳朴的人民。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我再次登上灵台,四周苍松挺拔,翠柏叠嶂,天地万物一派庄严肃穆。在灵台极顶,把栏杆拍遍,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密须国当年的都邑在今百里镇,是一处面积一百多亩的台地,一面依山,三面环水,气象峥嵘。密须故地在秦昭公时期就被称为阴密,当时有名的大将白起获罪曾被昭王迁到此地,而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又在此置阴密县,属安定郡。台地南面是著名的密山,属东西蜿蜒数百里的千山山脉,北面汉唐古城墙遗址尚存,涛涛达溪河从中穿过,遍生的两岸芦苇繁花正开,平添了一份幽幽古意。

为了对灵台的那份崇尚,顺着当年周文王伐密的路线,我再一次实地踏访百里镇。三千多年后,我依然能够呼吸到密须古地春天的明媚。在一处逐渐隆起的台地之上有新建的文化广场,方圆十数亩,强烈的阳光让广场的空地显得堂皇不可逼视,相传这块台地就是密须国当年的宫城遗址。多年以后,当我站在被称之为密须古城墙遗迹的断壁残垣面前时,我感叹,密须国可谓城固池深,兵利甲坚,为什么还挡不住经过长途跋涉的周军的进攻呢?照理说,三千多年以后,我应该耻于提及这个史实,毕竟周文王灭掉的密须国就是我们的祖先。但是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其实大可不必以为耻的。况且这本不是种族、国家之间的决斗,只不过是几个家族般的势力在较量而已。商周时代,家国观念还没有形成,那时候,思想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自然是浑成的。

姬昌在公元前11世纪的阳光中筑起灵台第一块砖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为后世留下了多么深远的影响。他没有看到灭商之后天下统一的景象,但是他向诸侯做出的“不以兵戈相加”的承诺却被儿子姬发忠实地继承下来。于是中国历史,由一场战争被改写成和平。灵台就是一种开端,以伐密筑灵台为起点,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先秦时期,夏把战败国民众全部变为奴隶,而商则将其整族坑杀殉葬。在密须国战败之际,周文王只是封一姬姓亲族为密康公统治密地,此外别无所求。本应该满怀亡国之恨对周文王敌视入骨三分的密须人,一旦发现在为奴和殉葬之外,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周文王的确与残暴的夏、商人不同,他们的欢欣喜悦和对周文王的拥戴不难想象。历史是重大而严肃的,但决定历史命运的也许只是一瞬间或者一件极小的事情。放密须人一马,在周文王大约只是偶然的意念所到,但当他看到密须人的山呼万岁,衷心拥戴,内心肯定电光石火般受到启发。周部族由此开始以与夏、商不同的极端怀柔政策对待战败国,所以许多方国得以复生或存留,伐商之时才会有《史记》所说的八百诸侯不期而会。

每次灯下读书,以敬畏的心情翻阅《诗经》,看到《皇矣》中有“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的句子,我的心中洋溢着无比的庄严。《孟子·梁惠王》云:“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所谓“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是一段全新的历史。周取得天下以后,将夏、商后人分别册封在杞和宋,同时对天下各族作出永不以兵戈相见的许诺,于是周受到全天下拥戴,成为中华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以筑灵台为标志,拥有话语权的周人承认了其他部族和自己一样有自由生存的权利,开始与其他部族和平共处,所谓“询尔仇方,同尔兄弟”(《诗经·皇矣》)。众多部族由此聚集起来,消除了彼此的界限,走向融合,从而孵化出一个具有统一文化的人群,后世一切统一国家社会建立的基础由此开始逐步形成。周文王伐密筑灵台,不仅仅只是最早的祭天之台,更是开启中华团结统一文化的标志,在此后中国历史的全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基干开始生成!

在一个祥和的日子里,我无限虔诚地登上灵台。走在廊间,脚步回响,思绪闪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眼前是周人杀伐的战旗纷飞,烽烟四起;耳边又像周族祭天的金鼓齐鸣,歌谣悠悠:“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我脚下的灵台,雄视这方土地三千多年,在风云际会的历史变迁中,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可歌可泣的历史往事?极目四望,整个县城尽收眼底,灵台所衍生出来的自强不息、团结进取精神正在空前发扬光大,汇合在历史的洪流中涛涛向前,不舍昼夜!

新闻推荐

走进春天的宝鸡 图/文

满园春色引得游人驻足拍照?放眼望去渭河公园里春意盎然?春日晨练?穿行在花海中的动车?植物园里踏青?...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