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揪”有味
□杨耀华
北方人的揪片子,是一种纯手工面食,我们经常吃,总是百吃不厌,于是我敬其名曰“老揪”。胡麻油、小麦面、洋芋、土鸡蛋这农村“四大金刚”食材,任意搭配便可让“老揪”风韵阔绰,津津有味了。
记得八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吃“老揪”。姑奶奶骑着小毛驴回娘家,娘家就是我家。她裹小脚,像圆规,画着月牙弧颤巍巍地走进厨房,跪在红浆泥和小圆镜砌成的灶台上揪面片。麦秆火旺,铁锅“呲溜呲溜”叫,姑奶奶手里的面团像飞镖一样娴熟地投向咕咚咕咚冒着气泡的沸汤中。那时人多,“老揪”香,没够吃。做揪片子的技术就从姑奶奶所在的街上传到乡下的我家。从此,“老揪”成了家常便饭。
“老揪”不是著名面点,不入山珍海味之列,难登酒宴名席之堂,但因为做起来简单吃起来舒坦,一直占据“顶砂锅”的学生们、老男人“光棍”们餐桌中主要位置。上中学时我第一次学做“老揪”,没耐心和好面,就吃了半生不熟的面疙瘩。后来干脆揉一下数一次,数过二百次,面团就温柔劲道,随心所欲了。据多年来和“老揪”相濡以沫的交故,我逐渐摸清了它桀骜难驯的脾性。凉水、温水、加盐的凉水、加盐的温水和的面软硬不一样;男人和女人揉的面力道不一样;冬麦面、春麦面、头茬面、二茬面做的“老揪”筋道不一样;大铁锅、煤油炉子、煤气灶、电饭锅做的“老揪“味儿不一样。瞧瞧,这名不见经传的面片子还怪挑剔揪者的细心、耐心和决心啊。
饭馆里把“老揪”叫烩面片。“烩”是烹饪的方法,把米饭、面食等和荤菜、素菜混在一起加水煮,即为烩菜烩面片。从“老揪”的官名窥见它虚怀若谷,它接纳即荤又素的食材,调制色美味佳的效果,勾引迫不及待的食欲。“老揪”还敦厚低调,没有四川担担面麻辣的疯狂,没有镇江锅盖面油腻的张扬,没有兰州牛肉面的模棱两可,没有陕西岐山面的哗众取宠。“老揪”只懂以实力和干货一飨食客。俗话说得好,肉烂在锅底,味真凭汤香。除却劲道爽滑的面片不说,拿醇香丰富的汤汁即可让人咂摸几遍回味无穷。
出门在外,最怕做饭。同事们在一起海阔天空地聊罢,每到饭时,四顾茫然不知所措,虽然“泥脚面手”踌躇难耐,还是禁不住肚里空城和“老揪”余香,于是狠下工夫,把对惩罚自己拖延症的决心全用在使劲揉面上。饭前感觉山重水复,忧心忡忡,三碗“老揪”下肚,顿觉柳暗花明,心旷神怡。吃饱了喝胀了,和富贵人家一样了。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吃罢“老揪”,抚肚消食,也无案牍之愁,得失之忧,三日不思进取。真是“厨有老揪味道香,胸无城府天地宽”!
经常听周围的人说,苦死累活就是为了两碗揪片子。这句看似胸无大志的念叨,其实更多是对平常日子的透解。我们寻常百姓人家,没有时间没有余钱更没有精力出入酒馆茶楼奢侈享受鱼翅燕窝,主旋律依然是钟情于山野田园的粗茶淡饭。吃舒服了也会怡然自得笑对生活的酸甜苦辣,释然于民以食为天的感恩和慰足。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几十年与“老揪”执手相顾,不离不弃,怀抱平淡为真、素味永恒的率性乐观,亦感释怀。
几经耕读,仅供一日三餐,几多慨叹,细品百味人生,尽在“老揪”之中。
新闻推荐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司马迁杯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中国好花椒韩城大红袍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岐...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