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城市记忆本报记者 王星
城市,不仅仅是地域的概念,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它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城市记忆发展变化,叠印成这个城市独特的气质。
如果要问宝鸡留给你的城市记忆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或许五花八门,但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变成记忆片段,内心的温暖才是对这座城市的依恋。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视线,通过那些文物、街道、建筑,或者味道,去找寻宝鸡城市的过往——
挖掘内涵让文物“活”起来传承历史
著名作家、民间文艺家冯骥才先生曾说,“城市的记忆,也是群体的记忆。那就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必须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是不可复制的人类共有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民族智慧和艺术的文化载体。作为一个文物大市,宝鸡地上地下,遗址遗迹星罗棋布。在城市记忆中,文物虽然不能开口说话,但它却用铭文记录了这座古城的历史点滴。
文物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先民宝贵的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要留住“城市记忆”,就要保护好、利用好城市的文物。要知道,文物保护无小事,在对文物进行普查、复查,确定文物保护单位和科学制定长远保护规划,实行短期常态化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更为重要的是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传承历史记忆与民族文化。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陈亮表示,文物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实物载体,透过文物,一座城市或一定区域的文化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物已然超过其本身物件的使用价值,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要强调的是,文物保护并不意味着要死守着文物不能动。“文物‘活\’起来也可以留住城市记忆。”陈亮说,通过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以创新创意为动力,开发原创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这一载体,把宝鸡特有的出土文物以及所附带的文化符号提炼出来,突出宝鸡文化特色、理清文化脉络,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更多人认知、认同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
科学规划让老街道为城市发展服务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街巷是其成长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有些老街已湮没在历史的车轮下;有些老街尚有迹可循却不复昔日繁华;也有些老街修葺一新,焕发出新活力。
中山路是宝鸡的一条知名老街,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宝鸡最热闹的地方。那个年代,与其他街巷最明显的区别,中山路上商铺林立:百货大楼、三好食堂、人民电影院……可以说,中山路是当时宝鸡人的“潮流特区”。
在老宝鸡人的记忆中,马道巷起初的名字叫码头坡,之所以叫“码头坡”,是因为出了宝鸡老城东门向南到渭河边的一道长长的缓坡与渡口相连。后来,陇海铁路宝天段修建,铁路从码头坡上方穿过,码头坡被一分为二,铁路以南称建国路,以北便成了马道巷。改革开放后,马道巷聚集了各种小摊小贩,以铁路桥为界,桥南边大都是卖各种小吃和各式衣服的,桥北以卖杂货为主,也曾红火一时。
城市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中山路、马道巷等宝鸡诸多老街道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少了原有的喧嚣。城市的重新规划保护虽然没保留住老街的原汁原味,但却为历经沧桑的老街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山路两旁装修一新,曾经的马道巷经过拓宽改造,铺上了漂亮的花岗岩地砖,透着城市时尚感。
毋庸置疑,老街道是不可复制的城市记忆,但它更多的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宝鸡市文化学者杨权良说,老街道要为城市新发展服务,如果要保留和开发,也要突出重点。他建议,老街道可以拆迁、合并,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将其易地集中保护,或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真实、详细地记录和保存老街道,利用大数据平台,留住城市记忆。
匠心传承让“老味道”理念创新赢发展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中说道:“唯有气味弥亘。”在城市记忆中,每个人都有一种关于味道的特殊记忆。宝鸡是一座拥有 277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如果让味蕾打开记忆之匣,这座城会是什么味道?
有人说,“咸、酸、辣”是这座城的味道标签,就像臊子面、擀面皮、豆花泡馍一般,朴实、丰富,有韵味,也是西府人的性格。其实,城市记忆里的味道,何尝不是每一个城中人自己的判断呢?
西府的饮食文化,可上溯到市区出土的 7100多年前的仰韶(早、中、晚期)文化层段,北首岭及福临堡遗址出土的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用品分别占总数的 74%和 88%,代表生活用火的灰坑分别为 75个和137个,这充分说明当时我们的先民已在这里创造出了中国早期的饮食文明。早在 1300多年前,擀面皮就已经出现。《岐山县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面皮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从搓面,经洗面(使淀粉与面筋分离)、蒸面,到擀面,功夫越到家其口感越绵细不柴,独具的口感令食者百吃不厌。
西府小吃是宝鸡一张文化名片,在市区或县城的大大小小餐厅内,很多以此为招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西府地区传承的特色小吃有 150多种,如岐山的臊子面、擀面皮,凤翔的豆花泡馍,太白的洋芋糍粑,陇县的核桃馍,麟游的血条面,等等。
宝鸡有美食,美食有味道,但如何让人记住,如何成为一座城市记忆的代表?宝鸡烹饪专科学校校长宋新胜说,西府味道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是老百姓最能产生共鸣的一部分。老味道里面装的是回忆,是一种怀念,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这种味道可能没有改变,但人们的味蕾可能作出了不同的判断。
他认为,要留住城市记忆,宝鸡的餐饮人要做的就是留住品牌。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人们要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是老味道要获得新发展所必须重视的环节。因为没有什么品牌,可以只靠“卖情怀”永远留下来。老味道里有历史,有文化底蕴,它的传承要更加注重文化内涵。
有人这样描绘过理想的生活:“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这一城,或许繁花似锦,或许云淡风轻,但无论城里的人走到哪里,让心灵栖息都忘不了乡愁,忘不了记忆。
打造特色让工业遗产变得更有价值
作为近现代迅速崛起的工业城市,宝鸡曾以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而闻名全国,工业发展也为宝鸡人民带来了福祉。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座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存。
上世纪 30年代,一大批民族工业企业向抗战大后方搬迁,以躲避日军飞机轰炸和战火侵袭,从而保存实力。 1938年,民族资本家荣德生的女婿李国伟将位于汉口的申新纺织四厂迁至宝鸡,在斗鸡台圈购土地建立申新纱厂。 1940年至 1941年,申新纱厂修建窑洞工厂,抵御日军轰炸。工程历时一年多,挖掘窑洞24孔,洞内设有交通道、储水窑等。这座被林语堂盛赞为“中国抗战时期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的窑洞工厂, 24孔窑洞现在仍有 19孔保存下来。
工业遗存中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部分,称为工业遗产。作为工业遗产,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宝鸡市将窑洞工厂作为文物点进行登记。去年底,在工信部公示的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名录中,宝鸡申新纱厂作为全国 11家老工业制造企业上榜。
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赵静几年前曾来到宝鸡申新纱厂旧址参观考察,她认为,申新纱厂是中国最早一批近现代纺织工业企业,其设备和技术均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对纺织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宝鸡这几处纺织工业遗产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是它们见证了纺织行业的发展,见证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她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纺织工业遗产的价值,给予纺织工业遗产更多关注,也希望社会力量、民间力量参与到纺织工业遗产的保护中,实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双赢。“工业文明是宝鸡城市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强教授表示,工业遗产如果能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可以有效地留存城市记忆。因为工业遗产具有多重价值,体现在历史、社会、文化和美学等方面。工业建筑同其他民用建筑相较,体量较大、外观朴素,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其建筑保护和改造,可利用分类规划保护模式,对其建筑利用、用地功能调整、历史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作出规划指引,为城市特色的塑造提供资源和条件。
新闻推荐
记者从市统计局了解到,今年 1至2月份,市区商品房住宅成交套数为1409套,同比增长 13%;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 16.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12.4%。在
房地产市场逐渐升温经过几年的低位徘徊,自去年上半年开始,宝鸡楼市逐渐升温。下半年,在“金九银十”的助推下,楼市销售热度不减。到了今年春节期间,返乡置业人群增多,形成了新的交易高潮。岐山...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