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前世守护今生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观后感

陕西日报 2018-03-01 08:30 大字

陈珂尧

2017年12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节目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解读了9家博物馆27件国宝文物前世的恢宏史诗,讲述了仁人志士以身护宝、修复研究国宝今生的不朽传奇。与此同时,节目组也为这27件珍宝甄选了今生的守护人,并宣读誓词,神圣而庄严。作为一名文博专业的学生,我每次观看时都是热泪盈眶,一次次被文物的内在价值与意义震撼,被守护文物如自己孩子一般的“大国工匠”们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深深感动。

《国家宝藏》节目通过话剧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通过讲述解读国宝的今生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制作者精心打造时的脉搏与心跳,感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者精心修复时额头的汗粒与修复成功时灿烂的微笑,将“让文物活起来”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文物并不是冰冷的器物,它们承载着历史的波澜壮阔,当我们凝神静视时,定会感受到它们炽热的温度。

文物本身蕴含着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从铭文、纹饰、雕刻手法等方面都可以识读出来。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鲜有人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每一件文物上保留的微弱的历史信息。格物致知的研究精神已不再普遍,《国家宝藏》以纪录片式综艺的形式抓住了现在社会特点,通过“小剧场”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故事,以明星们精湛的演技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吸引公众的眼球,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国宝的价值与意义。

近年来,公共考古成为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历史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公共考古实际上就是将专业考古知识向大众普及的一门学问,让社会各界、普通大众真正了解考古的学科内涵、加强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是公共考古亟待解决的重点工作任务。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和为世人惊叹震撼的中华文化宝库,所以对于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国家宝藏》节目并不只是一个文物知识科普节目,它还传达着更多的理念。例如,通过讲述“商鞅方升”的故事回望今朝,引出当世默默奉献的中国计量人在传承“商鞅方升”实物计量的同时,开拓创新,继往开来,设计出利用光进行时间单位的计量新方式;通过解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壮阔画卷引出今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通过解读“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在感慨石鼓文苍劲古朴的同时呼唤更多有志之士传承中华文脉。

陕西历史博物馆入选的三件展品均为重量级: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双轴相连、环环相扣、玲珑剔透,历经千年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大唐兼容并蓄的盛世芳香;杜虎符分则刀光剑影,合则太平昌隆,警示后人守护安国之信;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战旗招展、阵容威严,恢宏壮观的重楼高阙尽显大唐盛世的雍容大度。陕西的另一座城市宝鸡也与《国家宝藏》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石鼓”、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大克鼎”均为宝鸡出土,浙江省博物馆所藏的“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蕴含着“凤鸣岐山”的祥和之意。陕西宝鸡的历史文化,从炎帝神农文化和姜姓文化为核心的姜炎文化开始萌芽,从距今7150多年前的北首岭遗址初露锋芒,赫赫宗周兴盛于宝鸡扶风、岐山交界一带的周原,赳赳老秦奠基于宝鸡凤翔的雍城。宝鸡有“周秦文化发祥地”“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国之珍宝不计其数,需要我们齐心协力、为之守护。

解读前世,守护今生。《国家宝藏》节目唤起了不少中国人保护文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其实,广袤的中华大地有太多饱含先人智慧的国之瑰宝,需要我们平心静气、仔细研读,同时汲取其中的精华集萃,开拓创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将优秀传统代代相传,让中华血脉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新闻推荐

岐山臊子面◎孙江林

最近有人在微信朋友圈搞了个中国“名面”大比拼,罗列有山西刀削面、岐山臊子面、兰州牛肉面、新疆拌面,问,“你最喜欢哪个?”我初见这则微信时,兰州牛肉面得票最高,达7000多票。但三天后,岐山臊子面投票...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