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主题博物院 让石鼓文化更亲民 探寻宝鸡岐阳石鼓博物院背后的故事

宝鸡日报 2018-01-22 18:29 大字

本报记者李一珂都亚敏

文物,是历史长河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近日,记者发现,在岐山县凤鸣镇陵头村祝南组,有一片特殊的建筑,前面是一座两层高的钢架结构建筑物,背后是一个关中风情的四合院,里面存放着很多古老的物件,整体风格与周围村庄迥然不同。这是什么建筑?跟随记者的脚步,来一探究竟吧。

一座专属于石鼓文化的博物院

1月 15日,瑞雪还没融化,顺着周原广场一直往周公庙方向走,在曾经的祝家巷小学旁,记者看见了这座其貌不扬的建筑。一位村民说:“你可别小看它,这是一座博物院,叫岐阳石鼓博物院。”村民告诉记者,去年春天,岐阳石鼓博物院开始动工,村民对此也非常期待。

这座博物院由宝鸡市群艺馆原副研究员曹宇牵头建设。曹宇潜心石鼓研究,他根据石鼓文译文,创作出十首《译石鼓文诗》,还为每首诗配上了形象生动的图画成为《石鼓文图》。多年的研究,让曹宇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在历史学、考古学、文学史、文字发展史,还是在书法艺术史上,石鼓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群众只闻其名、不见其鼓,更不了解石鼓曾经经历了哪些故事。曹宇无数次默默对自己说:“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场所为大家介绍石鼓,让石鼓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于是,一座专属于石鼓文化的主题博物院有了雏形。

据介绍,这座岐阳石鼓博物院规划用地 8.53亩,其中最主要的是前面1000余平方米的钢架结构主展馆,里面有“石鼓历史陈列馆”“历代珍贵碑帖馆”“民间石雕艺术馆”“当代书画艺术馆”等展馆,还有一个大展厅,用于集中展示和石鼓相关的书画作品等。后面的关中四合院、石鼓堂等仿古建筑,将是游客交流、休息的好地方,可以拍照、参观,了解关中风情。这座全方位展现石鼓文化的博物院去年 3月开工,目前,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和布展等工作。

一部展示石鼓文化的“纪录片”

这座博物院建好后,我们在这里究竟能看到什么呢?“博物院门前会有一块重十几吨、直径近 2米、外形酷似石鼓的大圆石,上面刻有‘石鼓铭\’,这块大圆石将成为整个博物院的标志性物品。”曹宇说,宝鸡市多位研究石鼓的学者经过反复提炼和修改,将石鼓文的悠久发展历程用 200多字浓缩表现出来,即“石鼓铭”。曹宇还“三顾茅庐”,找到中央美院教授、著名书法家刘江书写了这篇“石鼓铭”;近日,正准备找人将其刻到大圆石上。

据曹宇介绍,他从 20多年前开始搜集各种与石鼓文化相关的资料,博物院建好后,这些资料会全部陈列出来。“石鼓文的内容是必须呈现的内容之一,到时候会通过十幅文图结合的作品把它们完整地呈现出来。”曹宇说,此外,还会通过图片和历史文献等方式,展现石鼓从出土,到开封、杭州、北京,再到上海、重庆,最终到北京的“漂泊”历程。

“博物院里还会展出古今专业人士对石鼓的评论和考证资料。”曹宇说,博物院里还建了一个 20多米长的石鼓碑廊,通过展示历代珍贵碑帖,呈现我国文字发展史。除此之外,还会展示很多民间石雕石刻作品,以及数名全国著名画家的优秀美术作品。

传统文化总是牵动众多文人墨客的心,像石鼓这样历史气息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物,尤其受到各方关注。这个博物院自封顶后,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爱好者咨询进展,还有很多人寄来整套红木家具、 150多平方米花岗岩、十几幅 8尺高的“石鼓歌”书法作品等珍贵礼物。博物院装修完毕后,这些礼物将逐一“登场”。

石鼓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更是宝鸡一张闪亮的名片。在宝鸡建起一座专属于石鼓文化的博物院,是很多宝鸡人的愿望。如今,这个愿望马上就要实现了,相信很多人已经满怀期待,盼望一睹“芳容”。

新闻推荐

聊青铜器,说“香”文化 岐山教师登上《收藏马未都》

本报讯2017年12月30日和2018年1月6日,在广西卫视播出的以文化名人为亮点的栏目《收藏马未都》中,都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两期节目中都与马未都针对“青铜”“香”等国学文化进行问答,惹人注目,他就...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