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探秘陕历博“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 3件展品曾亮相央视《国家宝藏》

西安晚报 2018-01-11 05:01 大字

昨日,市民在陕历博参观“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 。记者 张宇明 摄

随着陕历博基本陈列改造开始,“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正式替代基本陈列“服役”5个月。这场浓缩的展览究竟展了些什么,能媲美过去的基本陈列吗?昨日,本报记者为您一探究竟。

青铜器展品独领风骚

新展览从凤鸣岐山开始。西周是中国古时期的一个重要王朝,其礼乐制度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陕西作为西周王朝的统治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传世的青铜器由于数量巨大,造型雄伟,纹饰古朴,铭文丰富,制作精湛,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最高水平。

在这一部分展陈中除了陶器,着重展示了青铜器。亮相的第一件青铜器,是出土于武功尚家坡的先周时期的铜甗(读音yǎn),这件展品外形虽然古朴笨拙,却是中国最早的蒸锅的原型。

在这一部分还展示了一件出自岐山县一座大墓的商代凤柱斝(读音jiǎ),这件青铜器的口沿上站立着两只纹饰非常精美的凤鸟,因为制作精良,器形较大,现在存世的只此一件,因此它也被称为“斝王”。

杜虎符吸睛无数

凤鸣岐山章节之后,紧跟的是东方帝国章节,这一章节主要为秦代文物。秦人的祖先活动于今天的甘肃天水地区,周平王东迁后,以陕西为根据地,迅速壮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政治、经济、军事组织制度垂范后世,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代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显示出秦人强烈的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这一章节领衔展出的是一件由故宫博物院馆藏,并推荐出现在央视《国家宝藏》的“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复制品。这种石鼓出自陕西宝鸡,当时一共出土了10件,每件石鼓各刻四言诗一篇,原文应该在700字以上,但现在仅存272字,其文字风格也是秦国特有的风格,在文学史、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原先出现在基本陈列里面的14件兵马俑,被原样搬到了精华展里,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目光。

此前代表陕西历史博物馆出现在央视《国家宝藏》中的杜虎符,是这次精华展中的明星展品。虽然展出的是一件杜虎符的复制品,但是依旧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丝路元素丰富

定都长安的西汉王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城日渐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和著名的国际大都会。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强盛国家的姿态,从长安走向世界。大汉雄风章节展出的文物,全方位展示了汉文化,又着重体现了丝路文化的特点。

众所周知,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是寻找大月氏联合抗击匈奴,在大汉雄风章节首次展出了茂陵的马踏匈奴石刻的复制品。与这件石刻相对摆放的,分别是汉代典型的金饼和马蹄金,以及陕历博的18件国宝之一的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这些都是汉文化的典型代表。

大遗址模型展示盛唐气象

最后一个章节的盛唐气象,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期——唐代。展品以都城长安、帝王陵为代表的大遗址模型以及金银器、三彩、陶俑、壁画等为主要展陈内容。集中体现了唐代富庶繁荣的社会风貌、领先发达的科技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勇于创新、昂扬自信的时代精神。

这一部分还专门展出了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的“三出阙”部分画面,这幅壁画代表陕历博在央视《国家宝藏》进行了展示。除了以往的展品,新增加了唐长安城含光门遗址的模型以及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模型,配以“三出阙”的壁画,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唐代宫廷建筑的特点。

被冠以“体操龙”雅号的鎏金铁芯铜龙,也出现在这次精华展中。此外,唐代不在民间流通,只用于赏赐的金、银开元通宝以及作为库银和纳税使用的银饼和银铤,也做了具体的展示。

来自湖北的游客李欣雨说:“知道基本陈列开始改造,本来还有些失望,但看完精华展后,完全被震撼了!布展信息量很大,内容也特别丰富,特别期待提升后的基本陈列!”首席记者张佳

新闻推荐

农家小院醋飘香◎郭方正

关中西府是周朝发祥之地,农作物丰富,加上水质好,所以这就为酿醋(关中人叫“淋醋”),提供了最佳条件,岐山、扶风一带的淋醋古法闻名遐迩。岐山、扶风的臊子面和擀面皮深受人们喜爱,这些风味美食都离不开醋...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