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岁月的钉锅匠◎张峰青
冬闲时,西府乡间会时常听见钉锅匠的吆喝声:“钉——锅!钉锅!”一长一短的吆喝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宣告着他们的到来。
过去乡村不能缺少的是钉锅匠。因为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每家都有可能将锅烧坏。在那样的年月买一口新锅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于是就有了钉锅这一行当。钉锅匠大都把一根扁担扛在肩头,一个帆布挎包的提襻挂在扁担的另一头,挎包里装着钉锅用的铁钻、榔头、铆钉、铁片等。每到一处地方,钉锅匠摆开摊子,就会有三三两两的村人带着搁置许久的破锅前来。钉锅匠经过比画测量,用錾子裁好铁片,再用榔头一番敲打,让铁片具备锅底的模样,接下来把铁片“缝补”在破损的地方。只见钉锅匠先把扁担的一头顶在土墙上,再把铁钻固定在扁担中间的孔槽里,于是扁担成了固定点,拉动铁钻的牛皮绳,钻头就在锅底与铁片上打起小孔来,一阵火星飞溅,小孔钻好了,这些小孔是用来穿铆钉的。十多个铆钉固定好铁片后,为防止铲锅或舀饭时有阻碍,最后用砂轮将铁片“补丁”磨光,基本上与锅底相平,整个钉锅过程才算结束。钉锅虽说工序简单,但要把锅钉好,让它严实密封,不漏汤水,都要在细节与手下功夫上体现。
记得十几年前,我大伯做豆腐,经常会烧坏铁锅。烧豆浆的铁锅大都用煤火炙烤。大伯常说:“煤火火焰好,但太硬。”他说的硬,就是煤火的温度高,又因为过于集中,长时间的烧烤,就经常有锅底烧破、裂缝的事情发生。于是每年都要钉锅。当时经常来我们村的钉锅匠是一个岐山人,他每年秋冬时节准时来到大伯家。用钉锅匠的话说:大伯和他已经建立了“心有灵犀”般的约定——他不来,大伯就心慌;他心里急时,肯定是大伯在盼他来钉锅了。
正如钉锅匠说的那样,每次村里响起“钉——锅!钉锅!”的吆喝声时,大伯已经是烧坏了两三口大铁锅了,正急盼钉锅匠来解“燃眉之急”。做豆腐的铁锅一般都大似笸篮,但在钉锅匠的手里,翻转腾挪,就如庖丁解牛般轻车熟路,至于乡亲们带来的那些饭锅菜锅,要补钉好,对钉锅匠来说都是雕虫小技。有人还把漏水断把的马勺拿来,也会被钉锅匠修理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铁锅渐渐被不锈钢锅替代。即使烧坏了的锅,也有能力马上更换,于是许多人家已不再钉锅。钉锅的吆喝声已从乡村完全消失,但那种充满热情、一长一短,极富音乐感的吆喝声还会时常萦绕在我的耳畔,历久弥新。
新闻推荐
时下,由中央电视台与全国9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持续热播,并“圈粉”无数。日前,央视再次以文物“放大招”,于元旦推出百集文物类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第一季,讲述国...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