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扶贫 脱贫摘帽 岐山村创新文化扶贫模式,让扶贫更为精准有效

眉山日报 2018-01-07 01:40 大字

村民在文化活动广场打篮球。村民在农家书屋图书室看书。

实习生 骆卓娅 本报记者 张玉 文/图

丹棱县张场镇岐山村曾是省级贫困村,2013年末,该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户、169人,贫困发生率17.3%。2014年、2015年通过引导农户发展产业及“五个一批”***帮扶工作,在2016年实现全面村脱贫、户摘帽。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岐山村的基层干部不仅重视发展经济,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该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2017年11月获评四川省“文化扶贫示范村”。每当夜幕降临,岐山村文化广场上的音乐准时响起,男女老少齐聚一堂,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起舞。红红火火的“广场舞”,让人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也是村民们美好新生活的象征。

推进文化民生工程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以前我们村什么文化设施都没有,更谈不上文化建设。现在我们村拥有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宽带、电视也基本达到了户户通。”岐山村村主任王正海介绍,该村把群众文化阵地建设当做重点实施项目推进,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的投入。2015年筹资120余万元,建成农家书屋图书室等宣传文化活动阵地,配齐图书3000余册、阅览桌等文化体育活动器材。同时,该村还规划设计具有村级特色的文化墙,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党风廉政建设、惠民政策宣传等融为一体。

为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该村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该村两委牵头,老协具体负责成立了一支20余人的文艺宣传队,经常排练腰鼓、舞蹈等节目进组入户演出。同时该村还将文化与养老结合,整合村文化活动室与散居、独居孤寡老人资源,老年文体服务队在农闲时每晚在文化广场免费开展舞蹈、腰鼓等培训,并利用老年节、春节等节假日,组织开展“敬老孝亲”宣传文化活动,真正实现文化养老。

文化与产业相结合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岐山村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因地制宜,结合各地特色和资源优势,开展各类文化扶贫活动。该村两委利用农闲时节,通过农家书屋、农业技术培训等对农民进行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全面提升脱贫致富技能。不仅如此,该村还结合丹棱县委、县政府实施的“种植业125工程”和“养殖业135工程”,着眼于“一村一品”目标,培育发展猕猴桃等特色优势产业,助力村民脱贫增收。截至目前,该村发展茶叶2000多亩、长毛兔6000多只、山羊2000多只等,为农民脱贫致富增收创造门路。

岐山村4组村民陈明友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受益者。在两年多之前,他家是村里最贫困的农户之一。陈明友成了一名种植猕猴桃的土专家。在该村两委的支持下,陈明友种了10多亩红阳猕猴桃,2017年有3亩开始挂果,光卖猕猴桃就收入了14583元。通过产业扶贫,陈明友还养了100只鸡,年收入5000多元,种植茶叶年收入3000多元。加上粮食直补、退耕还林,陈明友家的收入增加了不少,这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心和满足,主动退出了低保。

4组村民王玉华自2015年加入文化表演队后,从以前的天天打牌变成现在经常参与文艺表演。在表演中,王玉华主要负责唱歌以及吹号,除此之外,他还被邀请参与婚庆表演。王玉华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经济收入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该村两委帮助下,王玉华种了十几亩猕猴桃,养了40多头羊,同时还经营茶叶生意。仅茶叶生意一项,王玉华就年收入1万多元。

陈明友和王玉华的巨大转变,只是岐山村“脱贫攻坚”战役开展以来的一个缩影。“以前农村生活很单调,而现在文化设施齐全,有参与活动的场地,健身的人多了,看书的人也多了,自然吵架的人就少了。现在大家谈论的都是文化活动相关的内容。”该村文化志愿者王元玉说。

新闻推荐

陕历博陈列将提升改造 《陕西古代文明》下月7日起关闭 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下月9日推出

华商报讯(记者马虎振)昨日,华商报记者获悉,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将于2018年1月7日关闭,进行全面提升改造。2018年1月9日,该馆将隆重推出《三秦华章光耀四方-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