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自信的 凤鸣之音—— 岐山县“传承周礼优秀文化,讲好岐山故事”活动侧记

宝鸡日报 2017-11-16 17:43 大字

本报记者孟民

眼下虽已进入初冬,但在岐山县,“传承周礼优秀文化,讲好岐山故事”活动仍在延续,犹如冬日里的暖阳,普照城乡干部群众和师生的心田。

去年,岐山县开展了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称传承弘扬)主题实践活动。今年 6月,这项活动进入升温加速阶段,以讲好岐山故事为主题的各种文艺展演开始了。周礼优秀文化蕴含的一个个精彩故事、一个个标杆式人物,正以磅礴之势,迅速从西岐大地传播开来。岐山故事也以独到的韵味,被世人津津乐道,产生了辐射效应。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庆伟说:“周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很多要素源于周文化,周文化完全可以并且应当为当下、为新时代服务。”

周礼文化扎根城乡

今年 6月以来,岐山县开展了“传承周礼优秀文化,讲好岐山故事”活动,有百余单位创作节目文本 320多个,编排了 230多个节目,通过 30多场次的预赛、初赛,最终有 48个节目进入决赛。比赛期间,三千多名群众演员参与,数万名群众观看。播放的视频和消息,累计点击量突破 60万人次。规模之大、参与人员之多、历时之长,在岐山县历史上尚属首次。“这次大范围的比赛,原创节目、平民艺术、本色演出,实现了周礼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让岐山‘好故事、好声音\’成为传承弘扬活动的有力抓手和亮丽品牌。”岐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辉说。

在这次大赛中,全县 9个镇 16个示范点全部参与创作和演出,上至七旬老人,下到幼儿园小朋友,都积极参与,活动面涵盖城乡。

年近七旬的雍川镇板塌村退休教师蔡万虎,从小在农村生活,周礼文化在他心中扎了根。在脱贫攻坚中,农村干部帮助贫困户的故事让他一次次感动。当镇村干部提出要创作新节目,讲好故事,蔡万虎立马答应。他冒着酷暑,历时半月,加班加点创作了小品《扶贫路上》。在修改和征求意见中,他给群众说,贫穷不是荣耀,而是给国家增加了负担。他创作的节目,经过初赛、复赛进入决赛,一场场现实剧的演出,让群众拍手叫好。“这个节目,反映了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用小品阐述周礼优秀文化,比单纯的开会、说教作用强。”蔡万虎说。

凤鸣镇八角庙村是全县传承弘扬活动示范点,村上以自乐班、理事会、大讲堂等方式,潜移默化影响群众的行为习惯。这次村上选送的《八大嫂夸八角庙》群口快板,让人们看到了党的基层组织在服务群众中获得了良好口碑。扮演八大嫂之一的村民张靖说:“快板内容都是真人真事,我们通过文化艺术形式,宣传周礼优秀文化,使孝敬者得以传扬,使不孝者受到斥责,这个节目群众看了都说好。”参演者王延丽说:“传承弘扬活动开展

以来,邻里关系变得和睦了,村庄街道变得干净卫生了,我们通过快板宣传了村史,也教育了群众,如今,村风民风大为好转。”

岐山县卫计系统有两千多名干部职工,去年以来,以“崇仁尚爱、医护万家”为主题的传承弘扬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次,他们结合临床实践,创作了小品《满月》,用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医护人员崇高的职业精神。“虽然演出不够专业,但故事真实,医护人员用真情去演,引起群众的共鸣。”一名参演职工说。

“大赛仅仅是形式,重要的是搜集素材、创作、演出的过程,是对职工进行周礼优秀文化教育的过程。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卫计系统的正能量得到传播,医护人员服务群众的作风得到明显转变,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医患、医风投诉量大幅下降,大健康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摘得了全国医改和省级医疗优质服务县荣誉。”县卫计局副局长薛玉省说。

优秀文化浸润心灵

岐山县有中小学师生 55700余人,从娃娃抓起是传承弘扬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县上不是简单地开展一些活动、印发一些资料,而是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到仪表之礼,在环境中感礼、活动中学礼、游戏中知礼、生活中用礼,使周礼优秀文化全方位浸润学生的心灵。

城关小学开设周礼优秀典故校本课程,开展“诚信之星”演讲、“诚实守信”签名,鼓励开展志愿活动。据了解,全县目前已组成学生志愿者队伍 78个,志愿者达到 624名。

城关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争做文明家长”等活动,让家长参与,给孩子做表率。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兴趣班、周文化故事讲演和入学礼等活动,使周礼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滋润孩子心田。

城关小学五年级教师黄春梅说:“我们将周礼优秀文化的教育纳入教学活动中,把周礼优秀文化的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品牌来打造。现在,学生中谦让、互帮互助、文明有礼的多了,孝敬父母和长辈的多了,周礼优秀文化已经深深影响着每个学生。”

城关小学六年级学生苏婷妍在得知同学患病住院后,把自己积攒多年准备买玩具的 100多元全部捐出来。一次她在楼下买菜,回家发现卖菜人多找了 2元时,立即下楼退还。她说:“我已经养成了自立习惯,坚持每周给父母做一顿饭,陪爸爸妈妈散步,给奶奶捶背,周礼优秀文化就是教育我们要做诚实友善的好学生。”

这次大赛,全县 78所中小学校和 55所幼儿园都参与了,推荐了朗诵、快板、歌舞、合唱、情景剧等 70个节目,有 20个节目进入初赛,最终 16个节目进入决赛。《话说太平》因紧扣时代主题,与现实结合紧密,反映了县城太平塔附近的巨变和群众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获得一等奖。《爱润花季》获得最佳创意奖,展示了传承弘扬活动的成效。

县教体局一位干部说,他们不是单纯的就大赛而搞大赛,而是通过大赛组织、演出过程,使师生的言行体现文化素养。“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高。在小手拉大手中,家长也受到了感染和教育。现在教育系统好人好事不断,不良风气明显减少,好学上进、讲文明懂礼仪的学生多了,教风、学风、校风都得到提升。”县教体局局长杨周雅说。

传承弘扬活动就像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周原大地,全县美德少年、最美孝心少年、读书之星等层出不穷,今年,已有 500余名学生获得各级表彰奖励。

盛典唱响周礼文化

10月 10日晚,全国岐山籍在外文艺人“望岐山”主题文化盛典在岐山大剧院隆重上演。这台晚会,汇集近百名全国岐山籍在外文艺人的心血。当晚,大剧院灯火辉煌,座无虚席。出席者既有闻名遐迩的书画名家,又有极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有音乐家、当红歌手、戏曲表演艺术家,更有掌握尖端科技的大国工匠。

岐山自古书香四溢、魅力无限。目前,中国作家协会有岐山籍会员 23名,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当晚的盛典分四个篇章:《岐之诗》《岐之音》《岐之声》《岐之梦》。在第一篇章《岐之诗》中,王艺乐独唱《思乡》,引起全场共鸣,刘茗独诵《岐之诗》,徐岳、李凤杰、李西岐、郭中朝、吕向阳、李巨怀、宁颖芳等头像在大屏幕上一一展现。原《延河》杂志主编、作家徐岳写道:回到岐山,我在母亲的怀抱,离开周原,母亲在我心中;回到岐山,我在母亲怀抱笑了,离开周原,母亲在我心里忧伤……宝鸡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作家吕向阳在诗歌中写道:吃着臊子面,味道醇香;想着周文王,岁月绵长;我骄傲,我是岐山人;无论身在何方,一生作歌咏故乡!

岐山自古有妙音,凤鸣岐山是历史的妙音,腾飞岐山更是幸福新歌的妙音。在第二篇章《岐之音》中,著名板胡演奏家、益店镇人白天的一曲《根》令观众体味“岐之音”的靓声雅韵!尤其是曾登东方卫视《妈妈咪呀》栏目的岐山籍优秀选手王萍演唱的《千年丝路》,激昂的旋律,令人陶醉。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张新怀的板胡独奏《西府秦韵》《凤鸣岐山》,让现场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秦腔须生之首丁良生、“四小名旦”头牌李君梅、“西北花脸王”张兰秦都是岐山人。中国秦腔生、旦、净行当代表人物同出一个县,这也是绝无仅有的。在第三篇章《岐之声》中,三位艺术家重返故乡舞台,精彩演绎秦腔现代戏《沙家浜·智斗》选场。岐山籍演员说岐山话,进西岐茶馆、品西岐茶,秦声秦韵让观众大饱眼福。

在第四篇章《岐之梦》中,天南地北的岐山人通过短片,表达了对家乡的美好祝愿。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志让说:“我的家乡孕育了代代传承的周礼文化,成为大江南北岐山儿女的骄傲,让航天梦融入岐山梦,推举中国梦。”

两个小时的演出,让观众大呼过瘾。

节目总策划、咸阳电视台岐山籍节目主持人霍小平说:“在长达三个月的搜集和寻访中,我深深地为岐山籍在外人士的作为感到钦佩,为他们心中永不褪色的乡愁感到敬佩。他们传承周礼优秀文化,以自己的奋斗与辉煌讲述着一个个令人赞叹的岐山故事!”

新闻推荐

农行陕西分行构筑电信网络诈骗“防火墙”

本报讯(记者张英通讯员吴建轩刘睿)“28万元分文不少,衷心感谢农业银行帮我挽回损失。”近日,宝鸡岐山县蔡家坡镇的王先生满怀感激之情,冒着雨将一面写着“真诚服务、值得信赖、情系客户、为民解忧”的...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