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徐衡:义抚孤儿 清廉正直本报记者 陈亮

宝鸡日报 2017-10-21 01:46 大字

徐衡,字大经,是如今岐山县城南五里处的仓颉庙村人。明嘉靖十九年中举,曾任山东高唐州知州。

岐山自古是礼仪之乡,在周公的教化下,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崇尚诚恳忠直的处世之道,徐衡也做过这样一件让大家称道的事情,在乡里和族中传为美谈。

徐衡的堂兄徐仁在病危的时候,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徐衡抚养,并把自己的遗产交给徐衡,作为孩子的吃穿用度。徐衡也没推辞,把这个侄子一直抚养成人,等侄子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徐衡拿出当年堂兄的遗产交给侄子。装钱的包裹跟当年徐衡从堂兄手里接过来的时候一样,根本没打开过。一个孩子从小长大得花多少钱?这些钱也许还不一定够,但徐衡认为这是孩子父亲的遗物,应该还给他。至于抚养,自己是孩子的叔叔,堂兄早亡,有这个义务。

在高唐州任知州期间,徐衡依旧以仁德的品质克己奉公。

高唐州境内有漕运的河流,每到汛期,水位暴涨,航运中断。为了恢复通航,他亲自率领民众挖渠分洪,在河边的工地上整整住了三个月。境内发生饥荒时,他拿出自己的俸禄赈济灾民,帮他们渡过难关。

后来,徐衡接任山西应州知州。应州在明代属于大同府,境内龙首山、雁门山南北呼应,阻隔着北方的少数民族,是兵家必争之地。嘉靖年间,成吉思汗的后裔蒙古俺答汗崛起,开始向辽东和大同扩张,其中一部围困应州。徐衡坚守退敌,保全了城池。由于长期在局势紧张的应州任职,徐衡所要面对的日常公务相当繁重,在那个时期,这里是蒙古军队进入明朝首都北京的必由之路。再加上明政府与蒙古时战时谈,应州的时局动荡不安。徐衡积劳成疾,告病还乡。

回到岐山之后,徐衡并没有因为是“退休干部”而轻慢乡里,反倒更加谦和恭敬。村上人一旦有丧事,患疾病,或者特别贫困的,他都会送钱去帮助。在文化事业上,也起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积极的作用,他参与编纂嘉靖版的《岐山县志》,并且著有《奥山诗意》一书。

这位一生仁厚而又果敢的岐山人,为公寸土不让,为人宅心仁厚,不负周礼之乡的盛名。

新闻推荐

岐山县凤鸣镇堰河村建起健身跑道活跃群众生活

阳光讯(记者张伟)近日,邻近岐山县城的凤鸣镇堰河村建成了宝鸡市第一条乡村健身跑道。这条1900米长的塑胶跑道旁还设有茶社,并举行自乐班文艺活动等。这既为村民和周边群众修筑了健身锻炼及休闲娱乐的...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