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满目青翠入眼来——钓鱼台景区打造“绿色氧吧”趣事

宝鸡日报 2017-07-18 14:09 大字

本报记者过奕辰

最近宝鸡气温一直处于“烧烤模式”,热得人难以招架。热极了的人四处打听凉爽之处。

殊不知,高新区天王镇钓鱼台村,却有一处幽静的纳凉宝地——姜太公钓鱼台风景名胜区。这里南依秦岭,北望渭水,古柏叠翠,水库荡波,白鹭翱翔,满目青翠,尽收眼底。

古往今来,这里秀丽的风光让无数名人骚客流连忘返。西周时期的姜子牙曾在这里垂钓凝思,演绎了文王访贤的传奇故事;宋代文学家苏轼夜游此地,留下了“夜入磻溪如入峡,照山炬火落惊猿”的名句。

近日,记者先后两次踏入这片“绿色氧吧”,皆被大自然神笔绘制的美丽画卷所震撼。盛夏,钓鱼台苍柏成荫,是游客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尤其是雨后,山间云海缭绕,仿佛上天遗落在人间的仙境。“这儿的树木真多,长得真好!”这是很多游客对于钓鱼台的评价。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片绿色背后散落着或精彩有趣,或感人心扉的故事。且听记者一一道来。

处处留心寻“怪树”景区树种增加快

提起钓鱼台的树木,首先不得不提景区“掌门人”张军岐。张军岐今年 53岁,出生在距离景区不远的磻溪镇凤鸣村,自小就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张军岐的少年时代,文王访贤、封神演义的故事在乡间广为流传,使他对钓鱼台充满向往。上初中时,他曾和小伙伴们爬上钓鱼台水库,至今还记得从大坝瀑布下穿行而过的刺激场景。 2003年上半年,张军岐调至钓鱼台管委会任常务主任主持工作, 2006年任管委会主任,一待就是十四年!

干一行爱一行。十四年的坚守,不仅缘于他的职业追求,更因对这片绿色情有独钟!喜欢下象棋的张军岐,从未想过自己误打误撞发展了新爱好,成为了一个资深“古树迷”。景区内由他从全省民间搜罗引进的树达四十余种、千余棵。

走进景区大门,两排雕像前方的草坪里,几棵长相奇特的树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十几米高,碗口粗壮,一柱擎天,旁无枝干,且质地坚硬,满身疙瘩,这些树是张军岐在陈仓区一户农民地里偶然发现并引进的。

2004年春,张军岐赶往岐山,路过陈仓区阳平镇时,看到马路旁的田地里生长了 4棵怪树,这树长得笔直,浑身疙瘩,没有枝杈。“这是啥树?”像珠宝商看到上等珍珠一般,张军岐无比焦急地询问耕田的农妇。农妇却说:“谁知道,真是烦死了!挖了就长,影响我种地。”“那你卖了吧?”张军岐说。听说有人要买,农妇感到惊奇,当即说:“每棵 20元,你掏 80元,赶紧拉走!”见农妇急切的样子,张军岐爽快地出价 150元,让农妇负责将树木移栽到钓鱼台。后来,张军岐才弄清他花 150元买回来的是刺楸,为西北少见的树种。

懂树的人,视树如自己的孩子。别人嫌弃的,在他眼中却是宝。十几年过去了,这 4棵刺楸在景区工作人员的细心呵护下,已经长得很繁茂。它们相伴在姜太公雕像前,被命名为姜太公的三大法宝之一“打神鞭”,成为一处独特的景致。

如果你是个细心人,在钓鱼台还会留意到,近十年来,景区树种明显增加。携恋人漫步其间,春季,白的、蓝的、粉的玉兰花霓裳片片,洁白如玉;夏季,竹子破土凌云,风中情泪;秋季,桂花零落,暗香浮动;冬季,腊梅不畏严寒,傲雪而立。询问树木的来历,景区工作人员会自豪地告诉你:“这是我们主任引进,大家伙儿一起种植的!”

宁可修改建桥设计方案也要保护一棵柿子树

“风景名胜区的树木,无论是活着的,还是倒下的都是风景,需要保护!”2004年,在华山举办的全省风景名胜区培训会上,老师讲到的这句话被张军岐记在了心中。

这些年张军岐奔赴全国各地学习景区护树造景经验。黄山、庐山、武夷山,楼观台、嘉陵江、通天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热爱让人懂得珍惜,懂得欣赏。经过学习,张军岐深深地体会到,景区是美的源泉,是人们欣赏美、创作美的载体。祖国的每一处风景名胜区,都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高山峰顶气象万千,是雄伟峻峭的主体;清泉溪水是蜿蜒曲折的留白,变化莫测的白云和烟雨染出一抹淡墨;郁郁葱葱的绿树用来衬托主体,是其中最亮丽的色彩。

树,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闪动着灵性之光!

“绝不能让景区的一棵树倒下!”这是张军岐对景区所有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十多年过去了,这条铁律从未被打破。他相信,“树木是有感情的,砍伐它、折断它的枝,它会疼,只不过人们听不到它们的呐喊罢了。” 2010年,景区维修扩建,在王母宫景点处需要修建一座桥。这座桥东西走向,长 80米,宽 6米,高 16米。为了降低成本,原设计方案要砍掉景点对面的一棵柿子树。柿子树是西府民间最常见的树种,多数人认为柿子树不值钱,为建桥砍掉理所当然。张军岐看了设计稿,立即提出“这棵树必须保留!”为了保护这棵树,设计人员将桥头向北挪动了 1米多。

如今,柿子树仿佛一位弯着腰的妇女,微笑着静静地守候在桥头。天气转寒时,它一枝独秀,一颗颗红色的柿子像一个个可爱的吉祥物,给寂寥的秋日平添了一抹亮色。

崖柏价虽高此风亦当刹

近些年,在天水、宝鸡等地,不少农民靠加工崖柏赚了大钱。一时间,崖柏成了民间觊觎的“唐僧肉”,在文玩市场上颇受追捧。

柏树是钓鱼台数量最多的树种。近处,岩石里、溪水间,柏树形态各异,顽强生长;抬眼望去,山峦满目苍绿,柏树不计其数。在一次参观交流活动中,研究历史的专家杨东晨曾说,钓鱼台是他在中国内陆见过的最大的柏树群。

2003年左右,周边几个镇的农民都喜欢到景区山上砍树,有人砍树烧柴;有人喜欢柏树散发的淡淡幽香,摆在家里驱赶蚊虫;部分有经济头脑的人,专到山体陡峭地方,寻觅风化了的崖柏,做成串珠、根雕等工艺品,拿到古玩市场卖钱。

那时治理乱砍滥伐的主要方法是报警,通常由林业派出所民警出警,给砍树者一定的经济处罚。但受巨大利益驱使,轻微的经济处罚很难起到震慑作用。

眼望这片苍绿的山体露出一个个“补丁”,张军岐十分痛心。尽管他苦口婆心、三番五次劝人不要砍树,可仍有一些人屡教不改,还与工作人员打起了游击战,砍伐行为愈加隐蔽,越演越烈。张军岐决心下硬茬根治乱砍滥伐之风。

张军岐当时还兼任天王镇党委书记,便于发动联络村干部,加上他从小在农村长大,了解农村人的心理。他很快想出了一个妙招。2004年的一天,他事先联络好林业民警、村干部,并安排员工在景区路上等候,拦住了当天的所有作案车辆,数量竟有 30辆!其中 3辆是拖拉机,其余的是架子车,他采取四条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一是没收所有砍树所得,二是每户处罚款100元,三是让所有人写检讨书,四是对屡教不改的人,通过村上大喇叭曝光。

农村几辈人不搬家,讲究家风和名声,第四条最让人感到羞愧。一旦被曝光,村里人会议论,给儿子娶媳妇都难了!那次共曝光 3户开拖拉机的,他们此后再没敢砍树。另外,各村组在大喇叭里连续播放林业法规,对村民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捐树美景区村民护绿意识增强

张拴玉是天王镇十二盘村监委会主任。五年前,他开垦荒山荒坡,栽下十多个品种的树木,占地十余亩。今年,部分树苗已经长为成品树。

前不久,张拴玉主动联系景区,希望捐出部分自己育的树木,移栽在钓鱼台。张拴玉多次上门找张军岐,他说:“我是在天王镇长大的,如果能把我种的树栽植在风景名胜区,我感到十分自豪!”

一开始,张军岐心想农民种树不容易,而且十二盘村地处山区。虽然距离钓鱼台景区只有 20多公里路,但交通不便,很多同事都没去过。张拴玉的诚心打动了张军岐,他同意了张拴玉的请求。

4月 13日,在这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张军岐组织大家去帮忙移栽树木。当天 30多名工作人员都报名了,大家争先恐后要去帮忙。一行去了12人,他们带着工具,身着迷彩服,上午 9时出发,步行上坡挖树,把树扛下山。忙活了一天,傍晚 7点多才回到单位,将百余棵树木移栽。“这次经历让员工很受教育!”张军岐说,看到农民在贫瘠的山坡上垦荒种树,并且还能就地取材,发现美创造美,用不起眼的小花小草造出雅致盆景,让不少员工十分吃惊。“农民境界高,品位高!”大家纷纷发出这样的赞叹。

目前,钓鱼台景区树木种类达二百多种,挂牌保护的柏树、雪松、国槐共有 80余棵。这些柏树不少临石生长,长势良好,而且很少有游客在景区树木上刻字。尤其是生长在太公庙前的四棵唐柏,历经千余年屹立不倒,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堪称关中一大奇景。

钓鱼台村村民马宝永告诉记者,看到景区人员和游客都那样爱惜树木,村里没人再去砍树了。爱护环境,保护绿色已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

新闻推荐

岐山姑娘刘雨时登6月“中国好人榜”

华商报讯(记者李琳)近日,中央文明办在湖北武汉举办了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发布了2017年6月“中国好人榜”。经网民推荐、评议,全国共有99位身边好人上榜,其中陕西省6人上榜,岐山90后姑娘...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