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崛山名刹■本报记者 张家旗

宝鸡日报 2017-06-16 19:25 大字
岐山八景里,有一景名为“崛山名刹”,据岐山人说,此处成景已有千余年。从古至今,崛山景色秀美,后秦国主姚兴曾在这里避暑,历史上不少名人也登崛山赏过美景。不仅如此,这里还见证过东西方文化交流,龟兹高

僧鸠摩罗什法师曾在这里翻译过《金刚经》。人文与自然景观在这里高度统一,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6月14日上午,登崛山,试着寻找古人留下的文化印迹。

从岐山县城出发,沿关环线走到蒲村镇,向北拐上眉麟公路不久,一条水泥路斜斜指向北山之中。沿这条路向前行驶不远,就进入了崛山森林公园的山门。甫入山门,一条窄窄的沟道,将崛山分成两座,分别名为东崛山和西崛山。两山相对而立,沟道蜿蜒其间,山虽不高,却颇深。走在两山之间,四面八方被绿色包围,耳边听到微风轻抚青山的声音,间或有清脆的鸟鸣声,这些声音和脚下沙石摩擦的声音

混合在一起,组成了崛山独有的美妙乐章。

根据同行的崛山林场书记李红宁介绍,往常进了山门不远,就可以看到西崛山上的部分庙宇,还有山顶的寺塔,看起来极为清楚。可惜天公不作

美,当日是个阴天,能见度并不高,站在两山之间的龙凤坪上远远看去,山峦之间云雾萦绕,山上的景色影影绰绰,并不十分清楚。但这也有好处,云雾之间,崛山的山峰由近及远铺开去,一层一层逐渐变得缥缈神秘起来,一直绵延到极远的地方,远处的山峰仿佛已经没入天际,两山之间的沟道也被薄雾笼罩,好像连接人间与仙境的通道。

东西崛山,各有胜景。玉皇楼、八仙台、三皇洞……从东崛山的遗址和地名来看,这里曾是道文化鼎盛之地,而现在,东崛山则以古树危崖、险峰石窟著称。从瘦驴岭拾阶而上,穿过一片竹林,景阳洞、珍珠洞、莲花洞等天然

大洞石窟各有特色。比如景阳洞大且宽,洞中有泉,古时洞内还有 21间无瓦房,蔚为壮观。而临近山顶的珍珠洞则陡且深,洞外有数个石洞,古时候,人们在山崖之上凿洞,架设栈道,以在各洞之间往来。据说天气好时,站在东崛山的山顶可以望见渭河,这也被古人称为奇观。可惜雾天里,并不能看到这一奇观,只好从清代教谕王树堂的《游崛山记》中领略这种壮美——“遥望山外,青蓝隐隐,绵亘连云者,终南也。其下一线明灭者,渭水也。绿丛大小散若水面新萍者,乡镇村墟也。”

登上西崛山,才明白什么是“崛山名刹”。相对于东崛山,西崛山的庙宇遗存更多一些,还有不少翻修或新建的庙宇,且以佛文化为主。鼎盛时期,甚至有超过 40间庙宇依山而建。

为何一座不高的山上,会有如此多的庙宇?这得从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法师东去长安的那年说起。

鸠摩罗什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的一个大家族,曾游学天竺诸国,既通梵语,又懂汉语,佛学造诣极深。历史上,鸠摩罗什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佛教四大译经家,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被认为是翻译学的鼻祖,语言学大师。

史载,公元 384年,鸠摩罗什来到甘肃凉州,在此待了十七年学习汉文,弘扬佛文化。公元 401年,鸠摩罗什受后秦国主姚兴之邀前往长安,到公元 409年为止,他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总计翻译经律论传 94部、 425卷,不仅将佛文化介绍进中原,还为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相传,鸠摩罗什就是在崛山译出了《金刚经》,虽经一千六百余年的风霜雨雪,但西崛山现仍留有鸠摩罗什的译经洞和讲经台。崛山,在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串脚印。

崛山的名字,也和佛文化有关。崛山的“崛”字并不念“ jue”,而是念“ ku”。这是因为“崛”字在这里是音译。起初,古人对崛山的全称是“耆阇崛山”。是的,真正的“耆阇崛山”在古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的东北侧,那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耆阇崛”这个山名是梵语的译音,又被称为灵鹫山或灵鸟山。岐山的崛山,就是因为酷似印度的耆阇崛山而得名。

形似佛教圣地,又有高僧在此译经,崛山上的寺庙越来越多。寺庙多了,人便多了,故事和传说也多了起来,比如白雀寺和妙善公主的传说,比如法华寺和佛光现瑞的传说……这些人和事,让寺庙不再是冰冷的建筑,也让崛山的形象更加生动。

青山承托着寺庙,寺庙装点了青山,“崛山名刹”逐渐成为岐山胜景。

新闻推荐

把死档案变为活教材——参观岐山县档案局资料展览馆的启示

◎吕元亨如何把“死档案”变为活教材,使沉睡的档案资料为“资政育人”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岐山县档案局在这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他们在二楼二百多平方米的大厅办起了一个档案资料展览馆...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