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把村民当亲人——记岐山县蒲村镇祥和村驻村第一书记韩利

宝鸡日报 2017-06-05 16:26 大字
本报记者孟民

只有把村民当亲人,把村里的事当作自家的事,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把贫困户挂在心上,时时处处为贫困户着想,扶贫就能扶到点子上,脱贫攻坚就会给群众带来希望。岐山县蒲村镇祥和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韩利就是这样的人。

面对困难不气馁

韩利是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处干部。 2015年 8月,当组织派他到岐山县蒲村镇祥和村扶贫时,起初他心里充满了喜悦。但随着与村民的接触,他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他用一个月时间,走访了 267户群众,每到一家,他都要仔细查看房子、查看院落,贫困户的安危让他难以入眠。

特困户祁乃琴,老伴去世后,她和一个 40多岁的智障儿子相依为命,家徒四壁,致富无门,还要为儿子东拼西凑看病。单身老汉刘丙梨,顺着别人家的院墙,用土坯为自己搭建起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推开贫困户周玉凤家的门,映入眼帘的是没有一件成品的家具,炕上蜷缩着一个腿部严重变形的老人……

在一次村民代表会上,韩利说:“自从我来到村上的那一天,我就是咱村里的人,就是要和大家拧到一起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话音刚落,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群众对扶贫政策的拥护之声,是群众对“第一书记”的期待之声!“我要把村民当亲人,把村里的事情当做自家的事,倾注所有心血,真心实意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韩利坚定了信心。

千方百计促脱贫

祥和村南庄片有 523户近两千人,贫困户有 53户 188人,当地属旱腰带地区,庄稼靠天收,群众致富困难大。

韩利与村干部一道,依据本村区域特点,制订了“抓党建,抓教育,抓项目,抓产业”的“四抓”扶贫方案,提出“输血与造血、长效与短效、扶贫与扶智、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四结合的扶贫思路。

韩利紧紧依托国家扶贫政策,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跑镇上跑县上,争取资金硬化街道 11公里,指导农户对门前屋后实施绿化、亮化、美化,还对 3700亩耕地进行了平整,全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同时,他与村干部一道,利用国家产业扶贫资金,兴建百头猪场 23个,吸引千头养殖场——秦兰公司入驻,辐射带动本村和周边农户开展生猪养殖,年出栏达万头;建成奶牛基地 1处,奶牛存栏 300头;建成设施农业——黄家庄园大棚 13座,发展优质果园 150亩;成立了 5个产业专业合作社,吸纳参社农户 180户,就地安置 64名贫困户打工。在他的组织实施下,新增养殖业草畜项目带动 13户贫困户从事养殖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 35户科技示范户,发动每户科技示范户帮助和带动 5— 10户村民。一年来,先后有 320人次参加技能培训,有260多名青年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外出就业人员平均每年为家庭带来 4万多元收入。

用心帮扶不言悔

“贫困户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我不能以私利而耽误脱贫攻坚的大事。”韩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韩利家在市区,因为离家远,他便以村为家,钻研政策,帮助贫困户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径。今年,他多次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盘算哪一户因自己工作忙而没有再去走访。他经常给自己帮扶的五户贫困户送钱送物,逢年过节看望慰问。他还主动联系县残联人员到村民王连、祁乃琴等 5户残疾人家中,现场给他们办理残疾证。仅去年,通过企业带动 7户贫困户脱贫,又给 4户贫困户解决了 26万元产业发展资金。

去年 7月,他的父亲病重住院抢救治疗,他回家的第二天,一个投资商打电话,确定次日早到村里考察。错过这个时机,村里脱贫工作就会失去一次机会。一边关系到村民的利益,一边关系着亲人的安危。他紧紧握住父亲的双手,看着父亲那布满全身的救治设备,泪如泉涌。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他把父亲托付给家人,连夜赶回了村上。“自从韩书记来到我们村,村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是我们贫困户的福星。”贫困户祁乃琴说。

韩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坚守,他说:“扶贫的道路上充满艰辛和坎坷,作为一名党员,我无怨无悔,一定要在祥和这片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

新闻推荐

亲情搭桥招大商岐山签约 43个项目引资 133亿元

本报讯月是故乡明,情是家乡浓。5月27日至29日,岐山县在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举办首届岐山籍优秀人士代表恳谈暨招商引资大会,会议邀请了省内外近500名岐山籍优秀人士代表,共叙友情乡情,共谋追赶超越大计...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