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烈士纪念碑揭示的永济保卫战真相
——《陕西警备第一旅第一团永济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寻访经过
我冒着雨雪到富平老城访问了王颖勤老师,尚未见到碑帖。她给了我一个抄件。由碑文可知,“序"与“铭"共757字,阵亡官兵有少校2名、上尉3名、中尉4名、少尉4名、准尉2名、上士8名、中士12名、下士17名、上等兵28名、一等兵126名、二等兵102名,共计308人。事实胜于雄辩。所谓“全团牺牲"、“为国捐躯者500多"、“冲出重围者三四人"等等,皆为夸张与杜撰。
1940年元旦拍摄的朝邑陕西警备第一旅第一团永济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正面全景
《西北文化报》对“血战永济"中杨法震团牺牲官兵的报道。
□王忙有
一
1938年8月17日下午,陕西警备第一旅第一团一部(实为五个连)为保卫山西永济县城,与日寇进行了极其惨烈的激战。由于兵力、装备过分悬殊,守城官兵伤亡惨重。但我军究竟阵亡了多少?各种书报却是众说纷纭。有说全团牺牲,有说一团大部分牺牲,有说为国捐躯者500多,有说冲出重围者三四人,有说突围生还者十余人。而事实的真相到底怎样呢?我军到底牺牲多少?牺牲的都是谁呢?现在能不能弄清楚呢?
据永济城保卫战的亲历者、时任第一团军需的刘守经(陕西蒲城人)老人告诉笔者,永济城保卫战后,旅长王俊曾命在旅团部驻地(慈禧太后爱臣阎丹初修建的丰图义仓)斜背面——原朝邑县大寨子村外修建了一座永济抗日纪念碑。碑阴刻有全部阵亡官兵的姓名。得此信息,1987年10月笔者亲往大寨子村考察寻访。遗憾的是,那儿现在什么都没有。
该村退休教师雷承祖先生告诉笔者,烈士纪念园建在其村(今大荔县朝邑镇大寨子村)外西南角去大荔的大路北边,约二亩地大小。门口两根石柱,东边石柱上刻“华岳苍苍黄河泱泱";西边的石柱上刻“烈士之风山高水长"。纪念碑正面碑楼横额上镌刻着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词“为国捐躯",下面正中碑石上刻着“陕西警备第一旅第一团永济抗战纪念碑";碑阴碑楼横额上镌刻着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词“民族之光",下面碑石上镌刻着小字碑文:永济血战述略与阵亡官兵的姓名。因历史的原因,陵园1958年后被破坏,纪念碑已不知去向。而今遗址上已住上了人家。后来我曾去该村几次,问遍村中的目击者,也都不知纪念碑的下落。
后又听刘守经老人讲,当时曾拓了几百张碑阴碑帖。他曾多年珍藏一张。文革时怕受牵连,烧了。永济血战阵亡烈士杨茂森(陕西白水雷村人)的家里也珍藏一幅碑帖,文革中,给队上交了。蓝田陕一旅二团魏应中连特务长赵凤汉的家中,也保存有一幅碑帖,文革中也烧了。可见只要能找见碑帖,谜底便可揭开。时隔半个多世纪,要找到碑帖,也非易事。皇天不负苦心人,碑帖终于被笔者找到了。时任王俊部一团三营七连连长张举才复信告诉我,阵亡的四连连长王继纯家中可能保存碑帖,并说王继纯家是三原县北40里的门家村。得此信息,我立即写信联系。信被退回,说没有此村。我又给我院(注:作者所在的渭南师院)调到三原空军导弹学院的赵选民老师去信,请他帮忙打听该村。他复信说,问过许多人,都说没有此村。
1989年11月18日,我专程到岐山县祝家庄乡岐阳村张举才家中访问。原来西府人把“蒙"读作“门"。张说应是富平的西蒙家村。回渭南后,我立即给蒙家村两委会写了一封信,询问王继纯家的情况。1990年元月13日蒙家村两委会复信告知:“烈士王继纯的直属只有一个女儿名叫王应勤现住富平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工作……烈士家庭现存烈士碑文影件一份,保存完整。"得此信息,我万分高兴,深深感谢蒙家村两委会的负责同志。
2月4日接元月18日王颖勤来信告知说:“我家现存抗日时期为我父立碑的碑文一份……你若要史料,那便是铁证如山的材料……望你们抽空来我家索取。"
二
2月22日,我冒着雨雪到富平老城访问了王颖勤老师,尚未见到碑帖。她给了我一个抄件。她告诉我其家中珍藏有碑阴碑帖,高五尺多,宽二尺多。她家每年过春节时,都把碑帖挂出来祭奠。文革中,红卫兵要把碑帖当“四旧"抄走。王继纯的弟弟王启宗说,不能拿,这是我哥的血换来的。碑帖才逃过了一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史的本来面目逐渐得以恢复。此碑反成了珍宝,成了永济城保卫战的有力铁证。王颖勤凭此碑帖,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请求追认其父为革命烈士。19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王继纯为革命烈士。后来又让其丈夫张震龙按照碑帖大小正楷书写了碑文送我。当时大型复印条件还不普遍,张震龙又把碑帖拍成照片寄我。至此庐山真面目全部显露。碑阴碑文分“序"、“铭"和“阵亡将士题名录"三部分。尽管序中违心地为团长张剑平等文过饰非,但“阵亡将士题名录"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档案完全吻合,却是弥足珍贵的史料。
由碑文可知,“序"与“铭"共757字,阵亡官兵有少校2名、上尉3名、中尉4名、少尉4名、准尉2名、上士8名、中士12名、下士17名、上等兵28名、一等兵126名、二等兵102名,共计308人。事实胜于雄辩。所谓“全团牺牲"、“为国捐躯者500多"、“冲出重围者三四人"等等,皆为夸张与杜撰。不仅如此,该碑文经过人为的修饰,序中也有多处夸张的不实之词。
1、序云“城中仅留4连支持危局"。8月16日的确调走六、八两连,六连也确未回城。而8月17日下午与日寇血战时,从多方考证,城内实为5个连:王恒震机枪连、二营冯民安四连、王继纯五连、三营刘兴汉八连、丁文英九连。当时八连已回城内。《永济血战经过报告》说,八连连长刘兴汉阵亡(笔者按:后知并未阵亡。),此其证据一。孙蔚如8月19日致蒋介石、阎锡山电云,据八连连附宁建亚称,此其证据二。
2、序云“8月16日夜……激战终夜,直至拂晓,已将县城三面包围"。此说与事实不符。据在东城参战的4连连附蔡逸民先生回忆,17日中午12点前日军还未到城下,下午两点多日寇才用大炮向城中轰击。刘守经先生也认为蔡说得很对。1938年8月18日《西京日报》、8月19日《新华日报》均引【中央社潼关17日下午3时电】云:“敌约二三千,飞机6架,于16日拂晓起,迄下午8时至,向我永济猛攻,经我□部奋勇抵抗,反复肉搏达数十次,敌伤亡惨重,其一部约千余人,于今上午窜抵永济东北关外,与我□部激战中。"可见8月16日夜,日军并未兵临永济城下。
3、序云“终因弹尽援绝,城遂陷于寇手。"据云孙蔚如将军曾令一个团解围,但该团长拥兵自保,没有赴援,因此援绝属实。但并未“弹尽",据刘守经先生讲,因准备死守,城内粮食、煤油、枪弹还有许多,只是听说死守永济的“擎天柱"邓祥云阵亡,团指挥部诸人才立感气馁!团长张剑平与团附秦颂仁不仅未组织剩余官兵有组织突围,反而在广大官兵还不知道邓祥云阵亡尚与敌进行激烈巷战的掩护下“出西门乘早已预备好的渔船逃过黄河。"(李振西:《风陵渡保卫战》)
4、序云:“比杀出重围,仅存张团长暨秦团附十数人"。此说夸张过火。守城官兵5个连、加上团部直属担架排、通信排,共有600多人。阵亡308人,仅占百分之五十,怎能说仅存十数人?不仅如此,若能组织剩余官兵有组织地突围,我军许多官兵就不会被大河卷去,牺牲的官兵还会再少一点。此碑文尽管有些瑕疵,但毕竟是1938年所建,确是弥足珍贵的文物。是今天研究保卫永济城血战的有力铁证之一。
难道是308位抗日英烈在天有灵,不愿湮没无闻吗?在2015年全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大荔县的同志又从本县姚先生处得到了珍藏了75年的1940年元旦6个军人在参谒该碑时的照片,使纪念碑的正面全貌在75年后重新显露在我们面前。
根据这张75年前拍摄的照片可知:整块大碑石镶嵌在碑楼正中,最上面刻画着国民党党徽和国民党党旗与国旗,两旗中间镌刻着6个小字,已看不清。其下中间镌刻着“陕西警备第一旅第一团永济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21个大字,其右上方镌刻着“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13个小字,其左下方镌刻着“团长张剑平率全团官兵敬立"12个小字。
三
未到文革“浩劫",用308位抗日英烈鲜血铸成的永济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在左的思潮影响下,竟被一些无知的人早早毁坏了,令人遗憾!更遗憾的是,2004年王颖勤夫妇先后去世,子女将其住房卖掉。买房者竟将珍藏了60余年的碑帖当作废物扔掉!幸亏我保存了碑帖照片,才使此碑免于佚亡。不能自秘,敬以问世。
碑阴碑文全文如下:
陕西警备第一旅第一团永济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序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倭寇无端挑衅,酿成芦沟桥事变。遂冒天下大不韪,悍然调集寇兵数十万,分途进扰我全国各重要城邑。当寇入据太原后,旋复引兵南下,于是临汾不守,晋南告急,并骎骎然有企图渡河入陕之势。我陕西警备第一旅王旅长杰三统率全部,扼守黄河,保卫西北。其第一团团长张君剑平杀敌报国,夙怀此志,即躬率部队六连慷慨东渡,以遏寇焰。迨至永济,奉命归陕西警备第二旅孔旅长郁文指挥。未几,以其所部两连调防城东峨嵋原,城中仅留四连支持危局。张团长同各官长每日督饬军民,修葺城防,组织民众,匝月之间未得一日宁息。而士兵奋勇作工,更无不以一当百。其不避艰险,忠于保卫国家民族之精神,盖实有足多者。部署方毕,寇已迫临我峨嵋原孔旅阵地。我军当出而迎击,嗣因战略关系我军大队转入中条山一带,独留张部苦守永济。于二十七年八月十六日夜,天色黑黝,寇复以数千之众蜂拥而来,激战终夜,直至拂晓,已将县城三面包围。炮声震天,寇机又凌空肆虐,但我守城官兵,虽知众寡不敌,均各抱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之决心。俟寇攀登城埤,手出枪刃,剸其胸脰,尸满濠沟,卒不得逞。寇无奈以大炮轰毁城垣,冒弹越尸而入。此时,我军与寇肉搏巷战,终因弹尽援绝,城遂陷于寇手,时为八月十七日薄暮。比杀出重围,仅存张团长剑平暨秦团附颂仁等十数人,余皆为国捐躯。呜呼!烈矣!事闻我最高统帅蒋公特电嘉奖,以旌其功,并令优恤诸烈士遗族。然张团长追念袍泽,痛定思痛,乃择吉建碑于朝邑。畀余纪其事,并书诸烈士之姓名,刻诸贞珉,以彰其忠,礼也。余与张团长忝属知交,又曾参加斯役,缅怀先烈,中心悼伤,虽不能文,又何敢辞?爰为之铭曰:
巍巍太华,炳炳日星。人维以杰,地赖以灵,髦俊辈出,车驷雄风。原为国难,齐作干城。嗟彼倭寇,咨肆鲸吞,驰突中原,迭陷三京。黎庶涂炭,妖氛纵横。桓桓勇士,衔命东征,聿进弗退,斩杀若陵,慷慨成仁,激昂尽忠。老如绛叟,幼如汪童,并力同心,登埤拒戎,援绝犹斗,身死怒冲。生为国士,殁亦鬼雄。顽廉懦立,闻者振兴。名垂青史,万代钦崇。馨香奉祀,勒石铭功。用昭来世,鉴此元贞。(阵亡将士题名录附后)
临潼王铁夫谨譔
朝邑李宝珩敬书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注:为方便读者,本文作者给碑文加了标点符号。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杨渊)近日,岐山县聋人作家赵林祥的《栉风沐雨盘龙寺》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栉风沐雨盘龙寺》以中国西部一个自然村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为主线,从地理地貌、农业生产、民居变迁、历...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