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望鲁台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号 2021-01-04 15:58 大字

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期间,千阳县秦腔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望鲁台》,关注度颇高。燕伋,千阳人的骄傲,他堆起的望鲁台,成为千阳精神的象征,也是千阳文化的标志。

公元前501年的一天,残阳如血。清瘦的燕夫子伫立在裴家台塬边,面对滚滚东逝的千河水,久久地与之对视。四野里,衰草连天,乱石穿空,荆棘丛生。冷冷的秋风掠过他瘦削的面颊,将他的长衫吹得啪啪作响。

他缓缓地转过身,走进渔阳私塾,开始给他的学生授课,他把一腔热血倾注在这里。生逢狼烟四起的春秋晚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他也做出了惊世骇俗的大抉择。谁也不曾料想,就是这个孤独、落寞、凄凉的书生,却在家乡渔阳闹出了天大的动静,他遗留下的“望鲁台”,仿佛他人生的制高点,是那样的厚重、那样的高大,让无数后人高山仰止。

当初筑台时,燕伋才刚刚40岁。

在这之前的燕夫子,生活是单纯的、快乐的、充实的。他的先祖是西周召公姬奭。召公佐文王兴周,辅武王灭商,以功封于燕,子孙以国为氏,遂形成燕姓。春秋时,秦国燕氏乃其一支。燕伋之所以聪颖过人,与这个家族的遗传不无关系。他自幼接受良好的家教,身居群山僻壤,心怀远大抱负。燕伋的父亲早有送子赴鲁求学之意,因其年幼,未能成行。燕伋18岁娶妻生子,19岁到20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经历了太多的死别生离,他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公元前519年,22岁的燕伋遵父遗命,抵鲁国拜学于孔子门下。他小孔子10岁,勤奋好学,学问日进,深得恩师器重。第二年,孔子赴东周王城洛邑“问礼”时,燕伋与南宫敬叔、仲由诸贤相随。

今天的山东曲阜杏坛,依然绿荫蔽日,杏林深幽,不难想象两千多年前“论坛”的盛景。其时,燕伋得孔子之真传,成为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20多岁的燕伋,沐浴着圣贤的光辉。在这里,他以经史为食粮,与古人神交,与历史对话,思想贯穿于儒学之道。从那时起,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恰如一粒饱满的精神种子,融入燕伋朝气蓬勃的岁月里。

已过不惑之年的燕伋,两赴鲁国之后,于公元前502年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居住在燕家山老宅。回想起在鲁国求学的读书时光,他心潮澎湃,寝食难安。他想把所学的东西传授出去,他想让恩师的思想播撒在西秦大地,他想摆开一张安静的书桌,找到自己余生的安宁。他瞅准了水沟村子里几孔破旧的窑洞,这里紧挨官路,离燕家山不远,又有青崖古洞,来往行人较多,是办学授课的好地方。他亲自动手,打扫庭院,粉刷墙壁,很快办起了学堂。这里,如同燕伋的一个生命驿站。他从这里出发,同当时的年轻学子一样,试图奔向文化的殿堂。两千多年过去了,燕伋办学的地方,曾经办过小学,建过医院,如今成为水沟村中心幼儿园,仍然绽放着桃李的芬芳。

燕伋在老家办起了学堂,消息不胫而走。本地的,外地的,慕名而来;穷人家,富人家,都想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学堂太小,容纳不下,建一个大的学堂成为当务之急。到底是见过世面的文化人,他思维超前,把目光落在位于县城西北的裴家台,古时名为渔阳。这里村落大,人口多,交通方便,处于新石器文化遗址位置,是设坛传教的理想之地。

渔阳设教,聚徒授业,燕伋承担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过度的劳累,深沉的忧伤,使他早早地出现了白发,但他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虔诚地讲述儒家思想,教授“礼、乐、射、御、书、数”,从而“开西秦设馆教学之先河”,使儒家学说在秦地广泛传播。

有谁知道,在这偏僻的黄土台塬,有几孔遮不住瑟瑟寒风的破旧窑洞;有谁记得,在这青灯黄卷之侧,有一个掩卷深思的瘦弱而又坚强的身影;还有谁明白,燕伋先贤在字里行间、孜孜不倦寻找的是尊师重教的亘古真理。

在这几孔寒陋的窑洞里,燕伋足不出户,却是思想的行者;他鞠躬尽瘁,却是未来的信使。面临重重困难,仍不欲违素心,为追求理想,不惜牺牲生命。他存心如昔,不忘恩师,每天清晨都要站在裴家台边,踮起脚尖,向东眺望。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每次登塬望鲁时,都用衣襟兜上黄土垫在足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一座土丘,形状若陵。

十八年来,燕伋不再有享乐、交游、饮酒,他的全部岁月只做两件事,就是教书、筑台。这座台,高10余米,底部直径20余米,形不大而灵秀,景不奇而意深,凝结着燕伋一生的思考与心血,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虽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损毁,然圣台依然挺立。

人常说,是亲必顾,与圣必朝。

望鲁台,以其独特的姿态,不独是千邑之圣迹,实则西秦之大观。自古以来,备受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望鲁台重放异彩。陕西省、宝鸡市人民政府把它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阳县制定建设规划,筹集专项资金,成立工作机构;一支由各界人士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对望鲁台遗址进行整体保护开发。修葺望鲁台,扩大范围,使其更加巍峨挺拔;建燕伋祠,塑先贤像;修缮燕伋塾坛,设立思师亭、群贤宫、启文坛、燕居宇等景观,供游人参观游览;修建石牌坊,拓宽燕伋文化广场,为孔子72贤绘制的72面旌旗迎风招展,初步形成“一台一祠一坛一坊”的格局,被誉为“中华尊师第一台”。

燕伋一生颠沛流离,传道授业,连只言片语都未曾留下。然而,他死后,却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2002年3月,宝鸡市政协、市教育学会与千阳县联合举办“燕伋望鲁台文化活动”,全国诗词界、书画界名流积极响应,投送作品百余件,影响很大。2011年9月,宝鸡市庆祝第27个教师节系列活动在千阳县启动,尊师文化大典在望鲁台下隆重举行。2019年5月,新编秦腔历史剧《望鲁台》首演,亮相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好评如潮。2019年12月,纪念燕伋诞辰2560周年暨燕伋精神研讨会如期举办,省内外专家、学者60多人相约千阳,盛况空前。

走进燕伋故里调研采风活动、宝鸡好家风访谈活动等等,相继在望鲁台举行。可以说,先贤燕伋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燕伋精神,如星火燎原般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冬日的一天,太阳在天边喷薄而出,晨露澄澈,朝霞璀璨。千阳,望鲁台,手捧竹简的燕夫子雕像伫立在燕伋祠前,无所凭依却浩然正气,瘦骨嶙峋却坚韧真挚。这位老人面对着东方,久久地、久久地与之凝视。

新的一天开始了!(来源:宝鸡日报,作者:杨江海)

宝鸡新闻网最新原创作品:

文明宝鸡2020温暖瞬间!谢谢你们照亮了我

新闻推荐

千阳县总工会建“职工之家”为会员提供免费服务

本报讯(谢红江)近年来,宝鸡市千阳县总工会全力打造“职工之家”,竭诚为全县广大会员和市民免费提供服务。近日,气温骤降,室外寒...

千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千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