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井的日子

西安晚报 2019-11-24 04:52 大字

□山川

“有女不嫁南寨塬,吃水还比吃油难”,我的故乡是渭北黄土高原千阳县,这里自古以来就非常缺水,生活用水全来自井水。

在旱塬打水井极其不易,打井之事隆重而艰巨。以往打井前,先要请风水先生“勘察选址”,然后在选中的地址上设香案,杀鸡、宰羊,隆重祭祀龙王,祈求赐水并保佑平安;之后请来打井技师指导,挑选精壮劳力,动土施工。打井历经数月才能完工,但打完井并不意味着就能出水,若井里水源太少,或者干脆是一眼干井,之前的辛苦就通通打了水漂。

记得小时候,我家迁居三合村赵家背后,前面并排三家大院均为富户。中间院子的院墙外有一口水井,井水清冽甜润,从未干涸。这口井很深,大约有20多丈,井口是用一整块石头雕琢而成,还配有石头雕刻的乌龟形井盖,辘轳的中轴也是穿在一块长方形石头的圆孔内,做工都很讲究。辘轳虽是公用,但井绳各院自备。井绳有麻做的,也有皮革做的,我们院子的井绳就是用牛皮做的,比麻做的更细更轻,盘起来足有半尺多高。

深井打水不同于浅井,做法有些特别。打水前,先要下井绳,在井绳的一端系上一只小木桶,村民把这桶叫作“下水”,然后拽住井绳将它慢慢从井口边溜下去。等听到落水的响声后,在绳的另一端系上同样一只小桶,并将这只桶绕过辘轳,连同井绳搭在辘轳上(辘轳实际上起着一个动滑轮的作用)。这时,一人蹲在井口一侧,抓住井绳向井下拽,另外一人站在井口的另一侧,手摇辘轳把,朝着井口向下摇转,两人密切配合。当向上的绳带着盛满水的桶出现在井口时,拽绳的人将井绳牢牢地向上抓住不动,摇辘轳的人便握住水桶梁,将水倒在井边的大桶内,再将这只空桶放入井里。就这样,空桶下、水桶上,反复循环操作,打满一担水(4小桶),要花费20多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井绳不易,往往要打好多担水,用缸存起来备用。每当一家下绳打水时,其他人借方便也来打水,井旁此时聚集了不少人,井台便成了聊天的场所,热闹非凡。

在深井打水很是操心,稍不留神便会发生事故。记得有年初春,一家父子俩在井上绞水,父亲摇着辘轳,十一二岁的儿子蹲下拽绳。在打第二桶水时,儿子低头向井下看,一不留神,被井绳带下了井。父亲见状,忙大声向井下喊:“抓住井绳,不要松手!”同时大声向四邻求救。院子里的人闻声跑来帮忙,大家七手八脚,有的摇辘轳,有的拽绳。幸亏孩子紧紧地抓住井绳,顺着绳滑下去坐在了桶上,才没有掉入水中。救上来时,孩子脸上已被井绳划出一道深口子,鲜血直流,伤愈后留下了疤痕。

过去县城也没有自来水,不仅吃饭、洗衣要靠井,就连消防灭火也离不开井。1956年,我在千阳县初级中学读书。记得中秋节前一夜,住校学生睡得正香,突然大喇叭响起,通知同学们:“快起来,拿上脸盆,到县食品厂去救火!”那时县上没有消防队,我和宿舍的同学立即起床,提着脸盆,急忙向县城奔去。县食品厂在县城东大街,当同学们快到东关时,远远望见东大街一片火光;等赶到食品厂时,车间已是烈焰熊熊、一片火海。组织救火的人让同学们去街巷里,到各居民户院子的水井里打水,用盆子端来灭火。同学们分头寻找水井打水,然后将盆子里的水一一递进车间泼向大火。同学们来回奔波,井水被源源不断地送往车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了。事后一看,厂房虽然保住了,但是车间的门窗、生产设施及食品原料却焚烧殆尽,食品厂损失惨重。

上世纪70年代末,家乡南寨公社在大沟修建了一座水库,建立了水厂,自来水通向了各村庄,家家户户安装了水龙头,哗哗的流水随用随接,从此再也不用去深井取水了,吃水贵如油的历史彻底结束。

新闻推荐

千阳刺绣百花放 电商助力天下扬

千阳,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及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千阳刺绣为其中最为璀璨的一...

千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千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