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的小康路千阳篇 千阳“搭载”新型经营主体织就生态幸福绿城

华商报 2017-11-17 01:35 大字

千阳千湖景区景色宜人,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千阳果农采摘

今年50岁的李金妮不等不靠,吃苦耐劳,带领村民致富,成了千阳县带头致富的“女强人”。

2011年李金妮春节返乡探亲,得知县上鼓励农民发展大棚瓜菜,每建1座温室大棚县上还给补助2万元的优惠政策时,她毅然盘出自己在宁夏银川苦心经营了14年的面筋加工点,卖掉了儿子的婚房,又从银行贷款84万余元,返乡租地120亩建起了24座温室大棚,开始了她的致富梦……

千阳县被省市确定为限制开发区,水源安全和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但是,近年来,千阳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理念,努力探索现代农业、环保工业、文化旅游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把所有贫困户镶嵌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贫困户与产业的精准对接,让家家户户有短期增收项目和长期致富产业,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妇女返乡创业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当听说华商报记者要采访她的致富经历时,还在村委会忙碌的李金妮拍拍身上的尘土,不好意思地低头说:“明天还要忙检查哩。”边说边把记者领进了村委会办公室。

可一旦打开了致富之路的话匣子,李金妮便是滔滔不绝。“自己干事,政府还给补贴,这好政策鼓舞我回乡创业。”2011年她春节返乡探亲,得知县上鼓励农民发展大棚瓜菜,每建一座温室大棚县上还能补助2万元的优惠政策时,她便毅然盘出自己在银川苦心经营了14年、拥有3处加工点的面筋店,卖掉给儿子结婚用的两处住房,又从银行贷款84万余元,返乡租地120亩建起了24座温室大棚。

好事多磨,第一料温室蔬菜起势良好,但因秋雨连绵,致使棚内温度低、湿度大,大部分蔬菜发霉,仅收回了6万元的籽种、肥料成本。不服输的她再次贷款20万元,继续开始第二料瓜菜种植。功夫不负有心人,试种的礼品西瓜5月开园,创造了本地西瓜提前上市的记录,10多天1200个西瓜收入近3万元。2015年底她建成了千阳县天山香瓜果蔬菜现代农业园区,注册天山香蔬菜商标,生产收入跃至120万元。

李金妮富了,没有忘记乡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从建棚开始,不仅安置远村近邻家庭负担重的村民务工,从不拖欠工资外,还根据农时季节和群众需求,邀请专家每季度来园区开展现代农业技能培训,带动南寨镇发展大棚瓜菜,为农民创收300多万元,突现了共同致富的目标。

2015年3月,她被村民一致推选为南寨镇闫家村村委会主任。成为村干部的她,更是将一门心思放在带领村民致富上来,村上的工艺品合作社生产的老虎枕头、披风远销新加坡,礼品西瓜、苹果越做越红火。今年村上还试种了50多亩试验田,计划推广黄花菜,真正让村民从多种经营中得到实惠。

千阳县南寨镇党支部副书记王志刚表示,李金妮是致富领头人,镇上通过大户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让村民变成股民,不但村民有了土地流转收入,还能就近务工,年年实现分红,收入成倍增加,镇上更是依托“海升苹果”打造“苹果小镇”,通过推广有机肥,亩产达5000公斤,如今镇上家家都有产业,全镇贫困户1364户4622人,已有456户1845人实现脱贫。

让家家户户都有短期增收项目和长期致富产业

近年来,千阳县在挑战中寻机遇,在逆境中找突破,坚持“绿色崛起、脱贫攻坚、追赶超越”发展主线,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规模发展特色产业,把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脱贫不返贫。

通过发展绿色“种植、养殖、制造”,绿色“品种、品质、品牌”为重点,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联营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发展苹果、奶畜、加工为主的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走“有机、循环、高效、互联网+”的发展路子。

目前,全县建成矮砧苹果示范基地4.1万亩、育苗基地1万亩,发展高端苹果10.1万亩,苹果发展“千阳模式”全国推广,初步实现储藏、分拣、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化发展。

中共千阳县委书记何玲表示,县上紧扣2018年整县脱贫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补齐发展短板和富民强县的最大政策机遇,努力探索扶贫项目超市、搭载式产业帮扶、扶志扶智等创新举措,大力实施苹果强县特色产业突破战、行业扶贫提升战、志智双扶推进战,全面实施农民增收“千万亿”工程(农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技能培训1万人、产业扶持资金2亿元),大力提升农民脱贫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目前,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04个,家庭农场64个,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76个,引进农业种植、加工、贮藏、销售等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企业规模经营6.4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6个,年经营收入10亿元以上。县上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探索“项目超市对接、新型主体搭载、多元机制保障”机制,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变(资金入股)+贫困户”等四种搭载模式,把所有贫困户镶嵌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贫困户与产业的精准对接,让家家户户有短期增收项目和长期致富产业,同进,也提高了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如今,千阳每个村都制定1个产业规划,扶强1个龙头企业,建设1个现代农业园区,组建1个技术团队,开发1个品牌产品,建设1个电商服务平台,已打造出产出高、效益好的矮砧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光伏发电等产业园区34个,把产业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带动8077户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华商报记者 张红平 张超

新闻推荐

贫困户搭乘脱贫直通车——千阳县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刘亚媚脱贫的关键在产业。在农村,一些贫困户虽有产业发展意愿,但缺劳力、少资金、没技术;虽有扶持政策帮衬,但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怎样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近...

千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千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