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扶”,扶出精气神 ——宝鸡市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本报记者王帅通讯员张华刚符平
在脱贫攻坚进入啃骨头的关键阶段,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决心和意志,决定着能否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真正摘掉穷帽。如何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宝鸡市充分发挥思想引领、智力支持和文化推动的作用,通过“扶志、扶智、扶德”,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信心,夯实增收基础,使扶贫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扶志——增强脱贫信心
“村民肖狗剩因左腿残疾,心丧志,人变懒,吃低保,靠救济习以为常。党员张生富夫妇以扶贫先扶志为突破口,以身说教,向他灌输劳动致富光荣的意识,帮他增强脱贫信心后,又无偿传授他麻花加工秘方,达到了***的效果。”这是日前宝鸡市脱贫攻坚文化宣传首场演出中,现代秦腔小剧《狗剩脱贫》讲述的故事。
“经过不懈努力,多数‘造血\’能力较强的贫困户基本上都已脱贫摘帽,剩余贫困人口大都是自身‘造血\’能力欠缺的贫中之贫,他们中除了需要兜底保障的少数贫困户外,还有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这就需要大力开展扶志教育。”宝鸡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马鲜萍说。今年初,宝鸡市委宣传部出台了《关于开展文化扶贫工作的通知》,要求市、县、镇各级通过阐释扶贫政策,加强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典型,鞭笞批判懒贫,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致富志向和脱贫决心。
针对一些群众认为“文化扶贫既不给钱,也不给政策,光是去贫困村表演些文艺节目有什么用”的错误论调,金台区人民戏曲剧院业务院长闫建平言辞恳切地说:“文化扶贫就是要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据介绍,他们大力挖掘脱贫攻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创作出了《扶贫协议》《狗剩脱贫》《退贫之后》等多部作品,用身边人的故事教育引导群众,最近在全市各县区巡演后广受好评。
扶智——夯实增收基础
打开电视机,轻按遥控器,便可获知最新的扶贫政策、就业信息,还可点播农技专家关于核桃、花椒、苹果、烤烟种植和肉牛、奶山羊养殖等方面的技术知识讲座。这是日前记者在陇县李家河镇李家河村看到的一幕。“自从有了这个‘智慧农村\’高清互动电视平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及时了解有关扶贫信息,学习致富技能,大家脱贫的信心更足了!”李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平高兴地说。
“要富口袋子,先富脑瓜子!”只有让贫困群众脑瓜子变灵光、有知识、懂技能,才能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为此,今年以来,宝鸡市各级针对“扶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市上通过技能培训、人才培养、文化培植、信息输送等多种措施,全面提升了贫困群众思想认识水平和素质能力。目前,13个县区26个文化扶贫示范点建立了“智慧农村”平台、无线WiFi发射台(站)及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采取政府补贴形式,帮助6万余贫困户开通了高清互动电视。
“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不让一个贫困学生掉队,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不让一个脱贫希望破灭,实现贫困大学生救助全覆盖。”千阳县今年专门出台了《智力扶贫实施意见》,以76个贫困村13783名贫困人口为重点,努力推动“三个全覆盖”,从重视教育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用文化沁入人心,提升贫困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在宝鸡市艺术剧院院长杨兰看来,文化程度低、眼界窄,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群众脱贫。“文化扶贫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升贫困群众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抱着这种想法,前段时间,杨兰和一些文艺工作者走进千阳县几所小学,对这里的孩子进行文化和艺术培训,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化扶贫打好脱贫的基础。
扶德——培育良好风气
“要引导贫困户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营造懒惰可耻、勤劳致富光荣的正气。”在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故里,眉县横渠镇横渠村支部书记、市级农村基层干部标兵严春春经常利用讲党课、讲家风、讲关学思想等方式,不断向村民宣传张载文化,对村民进行精神扶贫。
在周公故里岐山县,“村史馆”、文化长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首个召公勤廉教育基地也于日前落成开放,人们通过大力弘扬传承周礼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勤劳、勇敢、节俭、自强的精神。
这些都是宝鸡市将“扶德”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抓手,大力加强贫困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
“一些贫困户不仅物质贫乏,精神世界也很贫瘠。改变贫困村的面貌,继而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和落后思想观念,这是文化扶贫的重要作用。”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王宝强说。去年以来,他们在位置偏僻、资源匮乏的金台区硖石镇暴家河村实施“五彩山村·暴家河”扶贫项目,学院师生在该村的墙壁和地面上创作出了《向日葵》《麦田》等色彩斑斓、风格各异的图画,让群众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情操,提升品格修养,同时还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游玩,村民的收入也上了一个台阶。
文化扶贫,为贫困群众带来了致富的希望,让贫困群众致富的眼界更加宽广。
新闻推荐
“周乌鸡”其实不是什么乌鸡新品种,就是一种普通乌鸡,因该项目由宝鸡千阳县柿沟村第一书记周军提出,脱贫攻坚工作组组长林晓峰便为它起了这么个“诨名”。名字听来诙谐,但其“入住”千阳县柿沟村却是...
千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千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