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厚植产业基础决战脱贫攻坚

陕西日报 2017-05-31 07:51 大字
????千阳县的现代化苹果种植园区内,员工们在为矮砧苹果疏花。

????韩城市芝阳镇清水村村民在采摘花椒。

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产业脱贫办公室

发挥优势特色推进产业精准覆盖

陕西依托资源禀赋,发挥优势特色,坚持长短结合,大力推进产业对贫困地区的精准覆盖。在渭北、陕北贫困地区,打造乔化改造、矮砧栽培、山地苹果三大板块,大力推进苹果产业的西进北扩,使1千万亩苹果产业的结构布局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大产业格局,果树成为“摇钱树”,苹果成为“金蛋蛋”,使陕西七百多万人口由贫穷走向了富裕。

在秦岭北麓,推动猕猴桃南移,形成100多万亩猕猴桃产业带,实现百万亩面积、百万吨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黄金果”。在秦巴山片区,狠抓茶产业基地县建设,通过提品质、创品牌、扩面积,形成200多万亩茶叶产业带,成为陕南第一大主导产业,茶叶成为“黄金叶”,使贫困地区近百万人端上了“铁饭碗”。在六盘山区建设双奶源基地,形成了奶山羊养殖全国第一、奶牛养殖全国第六的畜牧产业规模;在吕梁山区大力发展肉羊产业,形成了年出栏肉羊500万只、占全省六成以上的肉羊产业,带动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上百万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优化,让更多的贫困人口步入了优势特色产业的“黄金圈”。大产业能带动大区域致富,小产业可使小区域脱贫。对于难成产业规模的偏隅远贫,陕西坚持“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小杂粮、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水产和林下养殖等特色“小众”产业,基本实现了贫困区域产业全覆盖。

加快三产融合拓展脱贫增收路径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带动“跨二连三”。陕西充分挖掘贫困地区资源环境优势,积极构筑沿黄河、渭河、汉江及南北交通干线、关中环线休闲农业带。新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示范点1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5个,中国美丽田园11处,仅2016年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9个,贫困村旅游开发1178个。目前陕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31万个,从业人数17万人,带动贫困地区10万户农民创业创收。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带动“加二连三”。短短几年,全省建成运营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10个、直营店47家、镇村服务站点5000个,共覆盖全省80个县(区)、13000多村,辐射了大部分贫困县、贫困村。打造了以洛川、眉县为中心的全国苹果、猕猴桃期货交易平台。武功县、礼泉县农产品电商进入全国50强县。户县葡萄、韩城花椒、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等陕西特色农产品通过产地直采进入自营和生鲜优选销售。带动创业就业人数约20万人,为贫困人口拓宽了创收渠道。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带动“接二连三”。全省新创建“1大10小”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37个加工型龙头企业,建成300万吨果蔬贮藏“百库工程”,形成了一批以海升、华圣等为代表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目前,陕西还正在集中力量在56个贫困县区打造100家有带动能力的加工型龙头企业,一个贫困县认定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或食品工业园区,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建设农业扶贫产业园等。逐步打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闭合式产业链,将贫困户作为第一车间嵌入其中,实现多环节增收。

同时,光伏产业成为近年来产业脱贫致富的新亮点,陕西在18个贫困县实施光伏产业,总装机50多万千瓦,为贫困人口增收开辟了新路子。据了解,陕西渭南500kW电站并网,贫困群众每户年均分红3000元以上。

培育经营主体强化龙头精准带动

陕西把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引擎,一手抓规模扩张,一手抓实力提升,不断增强新型市场主体引领带动能力。以贫困地区为重点,推进园区“三提升一突破”,新认定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62个;打造明星企业22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680家;实施合作社示范提升行动,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42万家;支持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新增家庭农场9237个;推行“4+1”培育机制,以农机专业合作社、统防统治作业队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等。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为陕西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为摆脱贫困、迈向小康注入了源源动力。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陕西以保障贫困户的利益为基本,将带动贫困户作为各级示范类市场主体认定扶持的硬性约束和前置条件,认真研究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了资金变股金、折股量化、保底分红的“五位一体”供销模式创新试点,使6万多贫困人口享受分红;大力推进千阳县搭建项目库、贫困户自主选择的“项目超市”模式,使近4万贫困人口受益;及时复制商南县借鹿还茸、借鸡还蛋、借苗还果、借袋还菇的“先借后还”模式,使缺乏产业资金条件的贫困户实现脱贫等。目前,全省有2万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托管、信用合作、订单收购、利益分享等合作机制,带动全省50%的贫困人口迈向脱贫之路。

创新扶持政策完善帮扶保障机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脱贫攻坚首战之年的2016年,陕西通过设立产业扶贫引导资金、实行资金切块下拨、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等,精准投资达37亿元,累计实施项目2300多个;建立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新机制,近45亿元社会资金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陕西通过探索“企业+农户”集约化使用信贷资金,推进“三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新型经营主体信贷担保等,创设40多种信贷产品,设立贷款风险担保金8.1亿元,发放小额贷款70多亿元。2017年正在设立165亿元的产业扶贫基金,按1:4的倍数放大,将撬动金融资本600多亿,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的经营主体,为产业扶贫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陕西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95%以上的承包地已颁证到户;通过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流转交易行为,各地土地流转近1000万亩;在高陵等13个县(区)先行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资产折股量化,赋予贫困户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等权能。有效增加了贫困地区财产性收入。

同时,陕西积极鼓励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增强产业驱动力。仅2016年,针对贫困地区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技术实训达1.2万场次,加强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出台三项机制激励干部建功立业

中央精准脱贫的号令发出后,陕西立即组建由多部门组成的“八办两组”脱贫攻坚机构,制定了“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出台了扶贫攻坚的十条铁规,县区党政干部80%以上、省市50%以上的精力用在抓扶贫。特别是各级产业扶贫部门立足技术优势,建立精准包联机制。省农业厅开展“百名干部包市联县驻村抓扶贫”活动,实行厅级领导联市督导,选派百名干部下沉到56个贫困县,包村联户,解剖麻雀,以点带面,推动全局。2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贫困县开展对口帮扶,开展产业研究、巡回指导、技术培训,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提供技术支撑。各地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技人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联系机制,认真落实一户一策和产业覆盖到村、措施精准到户、技术培训到人的总体要求。全省上下形成了围绕大决战、争先打冲锋的工作氛围。

人心齐,泰山移。从产业精准覆盖到主体精准带动,从政策全力保障到全省协力攻坚,无不彰显陕西脱贫攻坚志在必得的坚定决心,无不彰显全省上下合力攻坚的顽强意志。坚信陕西攻得下贫困的山头,夺得了致富的高地,与全国一道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版摄影 肖晓良 袁景智 刘强 赵晨 徐鸿山

新闻推荐

省社保局调研千阳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就业扶贫工作

阳光讯(实习记者董宁宁)近日,陕西省社保局局长徐立,到千阳县调研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就业扶贫工作,副县长马小锋陪同调研。徐立一行先后视察了千阳县市民中心,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城关镇...

千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千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