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眼光壮大苹果产业 ——“千阳模式”成为全国苹果产业升级样板
本报记者 王帅 通讯员 李杰
9月底,记者走进千阳县南寨塬、张家塬、董坊塬,一望无边的现代化苹果园枝繁叶茂,在一排排水泥杆的支撑下,果树沿着铁丝架攀爬生长;大拇指粗的果树就挂满了苹果,行距宽、株距窄,每亩200多株果树是普通园子的4倍多;灭虫灯照、施肥水渗、气象观测仪、感应割草机等做法和设施好像走进了农业科技馆。
这种以“优质草木、矮砧密植、格架栽培、水肥一体”为核心内容的苹果“千阳模式”栽培基地,被国家标准委认定为全国矮砧苹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并以此制定中国现代苹果矮砧集约化生产技术体系。
今年4月17日,省委书记赵正永在千阳视察时指出:千阳是苹果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典型,要在苹果产地县区推广一批示范园。
引领苹果产业升级
目前,千阳县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矮砧苹果示范基地2.4万亩,国内唯一的矮砧苗木基地1000亩,矮砧苹果面积达到8.12万亩,在集约栽培、苗木繁育、生产管理等诸多方面国内领先。
“千阳为什么要发展矮砧苹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苹果专家李丙智教授介绍说:“传统乔化苹果产量低、生长期长、病虫害多、费人工等发展瓶颈长期得不到突破;矮砧苹果正好有效化解了以上难题,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亚洲只有日本、韩国开始有少量引进。”
李教授认为,与传统乔化苹果相比,矮砧苹果有“四省一优一高一早”的特点,即:省水60%、省肥70%;省地80%—每亩栽树180—300株,亩产5000—6000公斤,是传统果园的3—4倍;省力90%—宽行密植有利于机械耕作,在欧洲一个劳动力可管理60亩果园,最多270亩,但传统果园一个劳动力只能管5亩;品质优—矮砧宽行果园通风透光好,果子大小均匀、易着色、品质好;商品率高;结果早—传统苹果树栽后3年开始结果,6—8年进入丰产期,而矮砧苹果栽后当年见花、次年挂果、3—4年可进入丰产期。
李教授指出,若从荷兰、美国等进口M9—T337等国际最新优质苹果苗,每株价格70多元,且手续繁杂、运输难度大。千阳提早接轨国际技术,下一步,全国苹果转型为矮砧集约化栽培后,苗木只能到千阳来买,市场前景广阔。
探索农业发展新路
谈及“千阳模式”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千阳县委书记郝晋升说,“我们借力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的资金、设备、销售、技术、品种、研发等优势,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跟着企业干、学着企业干,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相互推动”。
千阳在做大矮砧苹果产业中,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办法,先后以每亩土地250—350公斤小麦的租金流转土地5.5万亩,规划产业用地15万亩,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千阳苹果试验示范站,招商龙头企业11户,在千阳投资10亿多元打造现代矮砧苹果基地,成功破解了家庭小农经济制约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的难题。
农业专家认为,“千阳模式”的先进做务手段实质是资源循环利用、环保有机农业、保持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代表现代苹果产业发展趋势。
千阳县县长何玲说:“从长期来看,‘千阳模式\’由企业化解经营风险和技术研发,推动农民脱离土地多渠道创收,农民居住、就业也向园区和城镇靠拢,符合产业结构升级与统筹城乡发展要求。”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千阳农民看到了发展前景,对土地的固守情结发生转变。当地农民自发建起合作组织23个,采取订单、合作、托管等方式“搭车”龙头企业做务技术和先进设备栽植苹果4.7万亩,建起万亩大镇2个、千亩村24个。3万多名从事劳务和三产的农民积极流转土地,摆脱小农经营羁绊,人均年收入4万多元,5000多名留守农民纷纷到附近的苹果园上班挣钱,成了拥有地租、打工两项收入的“双薪农民”。
优越的发展环境,让入驻的龙头企业同样看到“千阳模式”发展苹果产业的前景,海升集团、大地丰泰公司再次投资上亿元,建设万吨苹果储藏气调库和全自动分拣线,再次延伸产业链,实现“苗—产—研—加—储—销”一体化发展。县上计划到2020年,苹果面积达到20万亩、苗木基地1万亩,努力打造国际高端苹果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帅通讯员胡小军兰斌)千阳县日前被农业部认定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也是宝鸡市唯一获评的县区。近年来,千阳县以“摸家底、抓规范、明产权、促发展”为主线,创新农村集体...
千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千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