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远点 离故乡越远就越好

澎湃新闻 2021-03-22 07:31 大字

原创 韩松落 故乡与世界卡瓦菲斯有首诗,可以概括我对故乡和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解,这首诗叫《城市》(西川译) :

你说:“我要去另一块土地,我将去另一片大海。

另一座城市,比这更好的城市,将被发现。

我的每一项努力都是对命运的谴责;

而我的心被埋葬了,像一具尸体。

在这座荒原上,我的神思还要坚持多久?

无论我的脸朝向哪里,无论我的视线投向何方,

我在此看到的尽是我生命的黑色废墟。

多年以来,我在此毁灭自己,虚掷自己。”

你会发现没有新的土地,你会发现没有别的大海。

这城市将尾随着你,你游荡的街道

将一仍其旧,你老去,周围将是同样的邻居;

这些房屋也将一仍其旧,你将在其中白发丛生。

你将到达的永远是同一座城市,别指望还有他乡。

没有渡载你的船,没有供你行走的道路,

你既已毁掉你的生活,在这小小的角落,

你便已经毁掉了它,在整个世界。卡瓦菲斯认识到城市即世界,而他的独处某种意义上也是与世界独处。图摄于开罗。

故乡和世界的关系,故乡的你,和走向大世界的你之间的关系,都在这首诗里了,既美妙又致郁又清晰。故乡的你和世界的你,是相互成就,相互印证的,如果借用一个时髦的概念,那就是“数字孪生”——数字孪生的本质就是在信息世界对物理世界的等价映射。

故乡的你,可以看做是那个物理世界的你,走向大世界的你,可以看做是你在信息世界的映射。你必然要在某处生长,在某处建设起自己的精神主体,初步完成“我是谁”的信念搭建,才能走向大世界。你的心理状态,你的味觉系统,你的表达,你的表情,你的感情,你选择伴侣的方式,你在华丽衣装下掩盖的一切,就是你。

故乡的你怎样,走向大世界的你就怎样,你怎样看待故乡,就怎样看待世界,你在故乡的生活,就是你在全世界的生活。不管你的自我塑造有没有完成,你所到之处,都将是同一个地方。所以,“没有新的土地,没有别的大海”,“你将到达的永远是同一座城市,别指望还有他乡。”人必须要有一个原乡,或者现实中的,或者精神上的。只有拥有这样一个原乡,才能可进可退,才能直面大世界,去往任何地方,在任何领域立于不败。

台湾作家萧丽红在她最著名的作品《千江有水千江月》里,也描绘了这样一种情怀,故事里的贞观和大信,在知道大舅的遭遇后,感慨不已。

大信说:“同为男人,大舅种种的心情,我自认都能够了解,除了伦理、亲情和故土之外,我明白还有另一种什么力量,促使他在历经多少险夷之后,仍然要找着路回来……而你,本身却是这力量其中的一股。”

贞观说:“我自是知道!因为这力量在我血脉里流……这一家一族,整个是一体的,是一个圆,它至坚至韧,什么也分它不开。”

后来,知道大信获得了国外学校的奖学金,即将去国离乡之后,贞观这样劝慰他:

“只要不忘怀,做中国人的特异是什么,则三山、五海,何处不能去。”是啊,何处不能去,何处不能往,但去往三山五海之前,总要在故乡生长,搭建起自己的精神主体,初步完成“我是谁”的信念搭建。从此,去任何地方,本能上或许有惧怕,但在更高的精神层面上,不怕。有家可回,有枝可依。

我的朋友蔡崇达,就用了《皮囊》这样一整本书,来讲述自己精神的原乡是怎么成形的,自己又是如何投入大世界的。

这本书里,有篇题为《母亲的房子》的文章,其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身在北京的他,工作累了的时候,总会用谷歌地图查看家乡,不断放大,直到老家房子的轮廓开始显现出来:

“还有谁会在乎里面发生的于我来说撕心裂肺的事情。就像生态鱼缸里的珊瑚礁,安放在箱底,为那群斑斓的鱼做安静陪衬,谁也不会在意那渺小但同样尽心动魄的死亡和传承。”

家乡的母亲,家乡的房子和街道,家乡的风土人情,这一切,成就的是一种内心的秩序。这种秩序,是世俗生活的秩序,也是精神的秩序,让人之所以为人,去抵挡混沌不安的世界。家乡的一切,成就了一种内心的秩序,给人力量去抵挡世间一切。图摄于亚历山大港。

尽管,“我”也得面对内心秩序的沦陷:“其实自己的内心也如同这小镇一样:以发展、以未来、以更美好的名义,内心的各种秩序被太仓促太轻易地重新规划,摧毁,重新建起。”

但他在内心深处,在文字里,在无法摧毁的地方,重建起了一个小镇。母亲用建房子为自己家族的大厦再添上一毫米的高度,身为作家的蔡崇达,用他的文字,将小镇复活,将小镇的骨血传递下去。用这样的方式望向故乡,重建故乡。

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成长必经。这本书畅销三百多万册,正是因为,它击中了无数人的原乡情愫。故乡只能给我们投影么?不只是这样,我们也在反过来向故乡投影。

我们必须要离开家乡,就像欧洲人的祖先,在古老的诗歌里写的那样:“不要安土重迁,让我们冒险去流浪;凭借大脑和双手闯荡,只要心怀故乡。只要有阳光照耀,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依旧欢唱;世界如斯,任我们自由走四方。”

所以,中国的流动人口一直在增长。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相关部分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报告的数据来看,2015到2019年,中国的流动人口常年维持在2.4亿人,占总人数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其中,“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流动人口平均在外流动时间已由2013年的4.36年上升至4.4年。”2015到2019年,中国的流动人口常年维持在2.4亿人,占总人数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图摄于宝鸡火车站。

但我们不可能真正离开家乡,因为那是我们的来处,是我们之所以成为这样一个人的全部原因。就像电影《失踪的宝贝》里说的,“我总是相信,是那些你无法选择的事物造就了你,你的家乡,你的邻里,你的亲人。”

只是,在外面生活过,带着新的眼光和视野看家乡,家乡就变得不一样了。我曾经担任过“足荣村方言电影节”的评委,由此看到很多方言电影,也认识了那些电影的创作者,他们都非常年轻,但在离开家乡之后,却开始重新认识家乡。

童年少年时,他们虽然是在家乡生活,但都是在学校读书,生活范围很狭窄,那时候也懵懵懂懂,不知道家乡和别的地方有什么区别,后来去了大城市,才发现,刚开始创作的自己,能讲述的,能讲好的,还是家乡的故事,于是回到家乡拍电影。从寻找故事,到做剧本、寻找演员、勘景、拍摄,他们才发现,自己以前并不了解家乡,是通过那些故事,通过镜头,通过方言,才一点点发现,家乡有这样一个景点,有那样一种风俗,曾经出过这样一些人物,出过那样一些故事。

离开和重新发现,是有因果关系的,正因为离开,我们才有了新的视野和新的眼光,才能有新发现。

某短视频APP在2017年发起了一个很特别的主题活动,名叫“500个家乡”,也就是一个重新发现家乡之旅。

活动是先从自己的员工开始的,然后扩散到了所有的用户。在“500个家乡”的视频里,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是“没想到”“竟然”“以前不知道”,没想到家乡居然有这么一个地方,没想到家乡居然有这样一种风俗,没想到家乡建起这么大的一个体育中心,没想到高铁会在家乡设立站点。“500个家乡”是一种观看方式,一种引导,带着这种方式看家乡,的确会产生很多的“没想到”。有些“没想到”,是对家乡的不足之处的重新发现,家乡的孩子缺少读物,没有路灯,看不到电影,道路建设不好,家乡的农产品缺乏销路,等等。这也是离开家乡的人,用了家乡以外的视野,才能清晰地看到的事。于是,他们给家乡捐篮球场,捐建图书馆,放露天电影。固然是在安慰家乡人,却也是在安慰自己,是在重建家乡,也是在重建自己。

故乡和世界,大致如此,我们以为我们可以离开故乡,却没想到,离开故乡的我们,比故乡更像故乡。我们成为故乡的流动博物馆,故乡的全息影像。

有了这样的懂得,有了这样一个精神原乡,“则三山、五海,何处不能去”。有了期待,有了牵系,你我就可以去往任何地方,顶得住各种世事侵扰,甚至可以把自己变成新的驿站,新的故乡,从此何处都有我,何处都有光明烛照。

原标题:《Sunday Read|跑远点!越远故乡就越好!》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宝鸡文理学院“科技之春”热校园

3月16日,宝鸡文理学院2021年“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拉开帷幕,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的3支大学生科普宣传小分队来到附属小学...

宝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