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陈仓: 扶贫与扶志扶德同步推进走出一条群众放心新路子
本报记者 李喜林 通讯员 韦晓宁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坚持扶贫与扶志扶德一体化推进,着力激发干部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坚持突出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贫困户从“要我富”到“我要富”转变,走出了一条群众开心、干部舒心、政府放心的扶贫新路子。
通过爱心超市让贫困户动起来
一些身体能够自理的贫困户,由于长期帮扶形成了等靠要思想,甚至还有不知足、不满足、不感恩的现象。如何让贫困群众扶志自立、消除等靠要思想?针对后扶贫时代特点,阳平镇结合自身实际,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思路,探索在各村建设了“爱心超市”,对各村辖区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扶志积分激励法”,建立长效机制即制定一套积分制度、搭建一个兑换平台,通过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方式,为其提供社会捐赠的生活物品。
新秦村61岁的独居贫困户汶芳芳拿着积分卡高兴地说:“我自己给自己打扫卫生也能挣钱了,我要到超市给邻家孩子兑换点笔和本子,他们经常帮我,我也可以尽点心意了!”
只有志气树起来,脱贫致富的干劲和办法才能跟上来,才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群众们才能真正动起来。”阳平镇党委书记张英说,“让安于现状者燃起脱贫的斗志,让缺乏就业技能者端起致富的饭碗,引导群众树牢‘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认同。”
陈西录,阳平镇宝丰村三组人,2015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主要致贫原因是自生发展动力不足。家中共有5口人,陈西录及其妻子、儿子、儿媳都学历不高,思想保守,无劳动技能,靠种地务农养家糊口,无发展动力。在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家庭收入仅靠其儿子陈卫刚一人在本镇打零工,收入低难以维持全家人生计。为了让陈西录家早日脱贫,首先要做的就是扶志、扶智,在宝丰村两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不断的扶志鼓励。有一次,“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彻底让其全家人意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必须要自力更生,靠着自己不懈地努力和勤劳的双手才能发家致富,才能早日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阳平镇政府、帮扶工作队及帮扶责任人不断的帮扶下陈西录参加了技能培训,并安排其在本村私营企业上班同时也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让其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让生活有了保障。其儿子及儿媳参加了就业创业的培训,并在金融帮扶的政策下免息贷款5万元,在宝鸡开了一家餐饮店黄焖鸡米饭,热情、大方、诚信、守信的原则下客源稳定,月毛收入达到18000元。陈西录动情地说:“感谢政府,教会了我们怎么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我们一定会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富裕的生活。”
2016年,陈西录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了3500元,他们靠着自己不懈地努力和勤劳的双手,靠着村干部和帮扶人的帮扶,达到脱贫标准并顺利脱贫。谈及脱贫后的生活,陈西录感激地说:“感谢村干部和帮扶人的帮助。脱贫不脱政策,感谢党的政策,我们现在吃不愁、穿不愁、住得好,看病也有了保障。勤劳才能致富,今后的生活要靠自己,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通过村规民约让贫困户站起来
东枸村《村规民约》中有这样的规定:村农贸市场内交易必须遵守公平、公正、资源、诚信的原则,遵守商业道德。切实保证村民和商户的利益。东枸村位于阳平镇西宝中线南线,区位优势明显,人口2580人,10个村民小组,耕地2600亩,东枸村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发展到目前,主要种植土豆、洋葱、西瓜、白菜等品种,每年复种蔬菜面积可达5000多亩,蔬菜远销甘肃天水、平凉,西安等地,具有良好的声誉。
为了改变销售难这一现实问题,在阳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积极争取商务部门支持,东枸农贸市场项目于2016年9月20日开工建设,2017年3月16日竣工,投资181.6万元,占地4200平方米,完成了1500平方米,市场交易大棚两座、营业用房310平方米,摊位20个,硬化地面4200平方米,各种设施齐备。目前,市场运行良好。随着东枸村农贸市场的快速发展,两一方面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市场建成后,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卖菜难的问题,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收入。仅蔬菜一项,就为广大菜农人均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同时,市场带来管理、清洁、装车等方面的就业岗位150多个,劳务工人均月收入达到3000—10000元,有效地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问题,更是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通过蔬菜种植和解决就业,使120多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实现了自立自强,杜自万就是其中之一。杜自万,东枸村五组人,家里三口人,儿子是智障,妻子长年患病。2017年,在该镇政府产业扶贫帮助下,杜自万开始种植土豆、洋葱、西瓜。市场的建设,让他的蔬菜有了更好的销路,家庭收入逐年呈现递增模式。今年,阳平镇蔬菜产业喜获丰收,仅土豆一项的产量就达到2.6吨。同时,还有洋葱、白萝卜、大蒜、茄子等各类蔬菜也是产销两旺,广大菜农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东枸村党支部书记田仓鱼说:“我村洋芋产业的发展辐射到周边的3个县区,日交易量100-500吨,远销到重庆、兰州、平凉、天水、西安等周边地区,增加本村群众收入1000多万,产业的发展助推了脱贫攻坚,其中杜自万等8户脱贫户通过国家的产业扶持已脱贫,收入均在15000元以上,实现了自力自强。”
杜自万说:“我今年种了3亩洋芋,还有洋葱、西瓜,今年行情比较好,平均收入20000多块钱。加上政府给贫困户每亩补贴1000多元,今年收入好,基本上就算脱贫啦!”阳平镇依托蔬菜产业链,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使贫困户摘掉贫困的帽子,使脱贫攻坚真正在基层取得实效。
通过新民风建设让贫困户富起来
阳平镇切实加强引导,促进各村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脱贫攻坚励志墙”“红黑榜”等各类先进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晁阳村七组村民王亚芳就是一个好例子。
王亚芳,阳平镇晁阳村七组村民,2017年村上将她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其家庭主要致贫原因是因学、缺劳动力,家中共2口人,儿子在读大专学校。丈夫因病去世,家里失去了最主要的劳动力,日子过得比较苦,加上她个人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比较保守,没有发展的动力。该镇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多次走访,沟通交流,特别是每年的“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给了王亚芳极大地鼓励,王亚芳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决定靠勤劳双手奋斗,意志坚定摘掉贫困户帽子。有了正能量的加持,王亚芳除了种植自己的耕地以外,今年还出远门,在北京从事家政服务,大大提高了家庭的整体收入。儿子王晨曦今年毕业在陕汽实习已完成,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经过不断地努力,家庭情况大有改观,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他们已经没有了那种因为自己是贫困户而感到自卑的感觉。现在,王亚芳自信地说“今年我也可以脱贫了!我不但要当‘好媳妇’,将来还要当‘好婆婆’!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各帮扶工作队、村干部、党员和乡亲们长久以来的关心和帮助。”
宝鸡市陈仓区扶贫与扶志扶德同步推进的举措,摈弃贫困户“等、靠、要”、不劳而获的思维模式,持续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树立了一批自立自强的典型,带动了陈仓区贫困户摆脱贫困的坚定信心和决心,该区上下呈现出砥砺奋进、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
新闻推荐
宝鸡记者站,地址:宝鸡市行政中心2号楼516室,新闻热线:0917-3262291咸阳记者站,地址:咸阳市渭阳路6号602室,新闻热线:029-33554980...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