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家乡新变化

陕西农村报 2019-09-20 08:40 大字

亲历·见证

我和我的祖国

张生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70年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我觉得跟党的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的家乡坐落于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上河西村一座高山上,因地形像牛糟,而且姓顾的人比较多,所以取名“顾家糟”。

以前,我们村全是弯弯曲曲的窄小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非常难走。村民出行基本靠双脚走,费时又费力。村里以前只有一所小学,离我们组很远,要走一个小时。有的小孩七八岁才上学,遇上雨天小一点的孩子经常旷课。大人们的教育观念薄弱,能帮家里干活的孩子就下地干农活,只有为数不多的孩子上学,不过大都也止步于小学,初中接着上的很少。

那时候,村里基本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整个村子连台黑白电视机也没有。白天,小孩就是互相追逐打闹、玩泥巴,或是帮助家长放牛羊。大人们忙着去地里干活,不忙的时候就是围在一起聊天说话。

全组只有一口水井,人们得早早起床排队吊水,遇上干旱年份没有水吃,更要去县功川拉水。每家都有好几个大水缸,提前把水装满,方便平时用水。村里电线很少,而且电费对于村民来说非常昂贵,他们还是习惯一到天黑就休息。村里没有天然气管道,生火做饭都用柴火,冬天取暖用土炕。总之,生活充满了各种不便。

2013年,我们组赶上了移民搬迁政策,每户1000元,每人3800元,宝鸡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改革办公室又对每户补助一万元,从原来无电、无水、无路的山区搬迁到离镇较近、交通便利的川道。从那时候起,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现在,村里的道路扩宽了,而且都是柏油马路,下水道设施完善了,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路难走了。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电线覆盖了整个村庄,还接通了天然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也给村里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彩电、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文化大舞台”活动进农村,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广场舞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注重健康、乐于锻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三岁就上幼儿园。村里人的文化水平提升了,出了很多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人们真正意识到知识能改变命运,再穷再苦也不能穷教育。

亲身经历了家乡的变化,让我感慨万千,要感谢党的领导,感谢新时代!

新闻推荐

四十年后的“窗口” □莫 伸

四十年前,我写了一篇反映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的短篇小说《窗口》,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后来它被改编成电视剧。我曾在报...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