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传的文化更友好一些李波
看过本地很多石窟、壁画、雕塑、石刻,这些作品笔法或轻灵或厚重,刀工或锐利或古朴,让很多民间的文化故事、生活传统得以用实物形式流传下来,如今更成为彰显文化宝鸡的名片之一。但与此同时,有些文化的流传却有些困难:石窟中的造像是谁,壁画中的人物有什么故事,雕塑下的字到底怎么读等,因为缺少说明或注音,让大众接触本地文化的最后一段路多了些羁绊。
作者离世,作品就难解读。宝鸡有很多壁画,既有讲述周秦文化的,也有以三国故事为蓝本的。作品大都是清朝末期的画匠所做,而那时候画匠的手艺大都是师傅带徒弟,很少有大规模的教授活动,所以一旦作品的原作者离世,或者经历了多代的传承,很多作品在技术层面变化不多,内容却会有遗失、错意等现象,这会导致现代人不好理解画作的内容和意义。从内容来看,宝鸡的壁画取材繁杂,如果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三国演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还好,如果表现的是《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中的内容,后人要完全看懂就需要大费周章了。相同的,对于石窟作品而言,造像的体态、造型、工艺因朝代而异,也因丝绸之路的兴衰而变,很多形象的变化既有创作者的因素,也会因风侵雨蚀而产生变化,如果缺少了题记和具体的碑文,作品的流传就很难做到形制与内容的统一。
这样的问题不仅限于处在郊野的壁画、石窟之中,在都市中的城市小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宝鸡是青铜器之乡,城市各处青铜器造型的小品随处可见,精美的做工和铭文的再现无不诉说着宝鸡的历
史。但青铜器的命名有很多规
则,导致名字中含有较多
生僻字,这时候如果能对
难懂的字加以注音,既
普及了知识,宣传了宝
鸡,又能让游客感受到
宝鸡这座城市友好的
态度,何乐而不为呢?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宋秉琴通讯员孙力李逸飞)近日,家住大山深处的2名残疾“寿星”打算相约下山办理身份证。民警知情后,次日就带着设备,专程进山上门给老人服务。6月13日,宝鸡市公安局渭滨分局神农派出所...
宝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