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问政”问出了啥 ——宝鸡推进政府转职能干部转作风的有益探索
本报记者 杜朋举 王帅 王国星 见习记者 周明
编者按 宝鸡市的“百姓问政”,作为全省首个“电视问政”直播节目,让群众面对面向政府提意见“挑刺”,引起广泛关注。省委书记赵正永日前批示:“‘百姓问政\’是陕西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是新形势下干部更好为群众服务的创新方式,摆正了‘主人\’和‘公仆\’的位置,明确了政府和群众的责任。”本报今日推出专门报道,供各地借鉴。
“交警把偷拍摄像头装在注意不到的地方,究竟是为了纠违还是为了罚款?”“所有偷拍摄像头明天全部拆除,流动测速车提前50米告知。”
“盛景乐园小区出门没有路,得了急病救护车都进不来,咋规划的?”“小区出行道路3个月内一定修通。”
“阳光大厦一楼租给餐饮,油烟污染、噪音扰民,啥时候彻底解决?”“污染问题马上联系企业解决,解决不彻底保证搬离。”
录影棚里、聚光灯下、摄像机前,前来“挑刺”“揭短”的观众,连珠炮似的发问。政府部门的“一把手”们红着脸、出着汗,现场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2013年5月份开始,宝鸡市每两周一期的“百姓问政——干部作风大家谈”节目,越来越为群众所熟悉,很多人像追热播剧一样追看。该节目开播以来,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促进了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的深刻转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用人民路社区居民邢义广的话说,这是因为“群众的难处有地方讲,政府听到了真正给办。”
问出百姓真心话
“百姓问政”节目开播时,在宝鸡市算是个新鲜事。第一期“百姓问政”的问政单位是市工商局,很多个体经营户踊跃报名来当观众。
来是来了,但大多数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问题提得稀稀拉拉、不痛不痒,节目录制中一度出现“冷场”现象。究其原因,个体经营户怕的是工商局光听意见不办实事,不光意见提了白提,以后做生意还可能会受刁难或者设卡报复。
时任宝鸡市长、现任市委书记的上官吉庆当时就坐在观众当中,他现场表态:“‘百姓问政\’不办则已,办就一定办好,绝不是赶时髦、作作秀。问题没有禁区,大家大胆提问。”
第二期节目一开始,首先向观众公布的,就是第一期节目收到意见的处理情况和整改进度。胜于雄辩的事实,让所有收看节目的观众心里一振:“政府是动真格了!”
心里有了底,观众也打开天窗说亮话,工作中的不顺、生活上的不满意、社会上的看不过眼,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全提了出来——“都说医保有大病救助,为啥这么难申请?”“公交空调车就不开空调,光能看见‘空调\’两个字。”“买房五六年了,房产证一直办不下来,究竟啥原因?”“一下雨街道水积的能养鱼,干部就看不见?”……
群众的意见越来越多、越来越实,从原来一期三五条到七八条再到现在的十多条,“百姓问政”的节目时间也从一期90分钟不断拓展到了120分钟。但观众还是觉得不过瘾:“还有好些问题没问到,咋又结束了?”
问出干部责任心
一条条实际、具体的意见,猝不及防地摆在问政单位“一把手”面前,让他们感到聚光灯格外刺眼,录影棚里的温度好像也高了好几度。“压力山大”是“一把手”们最初上“百姓问政”节目的感受。
“老百姓说的都是实话。为什么这些原本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我们压根就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胡公尚感触良多,“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激励我们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
市住建局局长张德科花了两周时间,对机关20多个科室的50多项职能逐一进行了梳理,几乎翻遍了所有的法规依据。“只有真正掌握业务知识、了解存在问题,解答和回复群众意见才有底气,才能不在电视上丢人。”
“一把手”们从最开始的害怕听问题慢慢变成了想多听问题,一条条有理有据的答复,既解决了群众的心头所惑,也成为了各部门单位抓整改的风向标,“坐不住、立即办”成为宝鸡市政府部门转变作风的真实写照。
问出干群一家亲
“百姓问政”,交给群众的不仅是提意见的话筒,还有整改效果的评判权。
节目现场,“一把手”每回答完一个问题,现场群众都要用电子表决器表决,不满意的要由“一把手”重新回答,避免了个别人转换话题、答非所问、拖延时间、避重就轻、推诿扯皮,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当场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和时限。
“这是一个反映诉求的渠道,政府在职能范围内没做好的事情都可以提,提了还必须要解决。”“这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课堂,大棚菜的优惠政策、大病救助的申请流程、房产证的办理程序,都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这是一个增强信心的窗口,从‘百姓问政\’感觉政府现在是真正为老百姓办事了……”观众们好评不断。
“过去坐机关多,见群众少,这是一个与群众直接接触的‘交流会\’。”“群众对一些具体的政策不是很掌握和熟悉,这是一个宣传法规政策的‘宣传栏\’。”“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回避、必须解决,这是一个群众监督政府的‘监督台\’。”“在解决反映问题的过程中有效避免以后再发生类此情况,这是一个建章立制的‘推进器\’。”走出聚光灯的“一把手”感触良多。
“百姓问政”丰富了党群干群联系的渠道,密切了相互间的关系,加深了相互间的感情。正如一位宝鸡市民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写的那样:“‘百姓问政\’节目帮我们普通老百姓问了很多以前想问而没有机会问的问题,也让老百姓看到了政府想干事、干成事的魄力和决心,看到了宝鸡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动力!”
问出整改重长效
“百姓问政”,“问”是过程,“改”才是关键。
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宝鸡市级政府部门和区县政府依法依规地推进解决。但很快又出现了新的情况:群众反映的有些问题属于个例,于法于理并没有错,但确实给群众造成了困扰。这些“疑难杂症”怎么解决?宝鸡市的态度非常明确——发现问题就必须要解决,有问题就一定有解决办法,干部要拿出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好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
谭家新村居民李润仙嫌窗外的健身器材噪音扰民,反映到了“百姓问政”节目。市规划局马上派人赶到小区,但直接拆掉,小区居民不同意,认为锻炼不方便了;挪到不远处,李润仙又不答应,认为噪音还是存在。这下子难住了规划局的干部,他三番五次和居民们协商,最终敲定了挪到马路对面的方案,居民们的健身器材还在,也不会再影响李润仙家人了。为此,李润仙还专门给市政府送去了“百姓问政通天、政府为民解难”的锦旗。
解决问题需要实招,完善制度才能确保长效。对“百姓问政”中发现的问题,宝鸡市各部门先后制定了房产证办理、采暖季供热、居民小区物业管理、住宅底层商业用房使用、网络购物消费维权等方面的一大批制度,有力推进了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建设。
截至目前,宝鸡市已播出“百姓问政”节目33期,有2100多名群众毫不留情地给政府部门提意见和质询事项350多件,其中85%以上已得到妥善解决。
宝鸡市乘势而上,连续在报纸、广播、网站开办了“百姓热线”、“百姓问事”等类似的栏目,构建起了市县联动、媒体互动的全方位问政格局。“我们现在正在谋划明年新一轮的‘百姓问政\’节目,所有的内容都会立足存在问题的整改,让人民群众对生活在宝鸡更加满意。”市监察局副局长宁新远对“百姓问政”节目充满信心。
新闻推荐
以整改成效助力发展提速 ——宝鸡高新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实
高欣轩柘沟村位于宝鸡高新区马营镇,原人饮供水工程利用西干渠明渠引水,建成运行二十多年,每到汛期,西干渠塌方、滑坡,加之渠道风化,供水水质及水量无法保证,进入冬季,常常渠水结冰,无法供水,村组内原有输水...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