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渭河上的打鱼人

陕西日报 2016-04-06 18:10 大字

本报记者 韩秀峰文\图

编者按 记者的一次偶遇,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陕西省渭河治理工作的卓越成效。渭河是三秦儿女的母亲河,多年来由于污染较重,严重影响了两岸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关中平原工农业的健康发展。自2011年2月17日开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之心和破釜沉舟之势会同沿渭各级政府及干部群众,对渭河进行了历时5年的综合整治,共完成投资210亿元,630公里堤防主体全部完成,建成支流入渭口交通桥53座。一条依托渭河、长达388公里的“生态绿轴”横贯关中全域,“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已经实现,新一轮的渭河综合治理业已启动。

从这篇报道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对事关民生的大事,不管它有多难,只要我们做了,就赢得了群众的心,我们的工作就会给群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从而激励群众和我们一道积极投身到“三个陕西”的伟大建设中去。

春分前夕的3月18日,为了拍摄黄河与渭河交汇处的照片,在潼关采访的记者5点多就起了床,简单洗漱后直奔黄河岸边的观景长廊。可惜的是等了一个多小时,因为雾霾太重,近在眼前的两河始终一片雾蒙蒙。

记者并不甘心就这样作罢,于是我们向河岸前行,期待能看个清楚。

河岸一带属潼关县的港口镇,是黄河与渭河的交汇处,因为洛河在离此不远的地方汇入渭河,所以当地人称这里为三河口。站在渭河岸边,近处能清楚一点,河对岸的田地处依然朦胧,两河交汇处依稀可见,没有惊涛拍岸,没有浪花撞击,而是在平缓中融合,看来河水也是认亲戚的。

因为照片拍的不理想,记者在沮丧中正欲离开,却看见一个青年推着自行车驮着一只两厢的小木船向河边走来,记者一下子纳闷起来,难道渭河里也能打渔了?

也许你会说,这有啥大惊小怪的。其实这实在并非记者的大惊小怪,而是20多年间,记者始终在渭河两岸从东到西的千里渭河上来回穿行,就从来没见过一只船,人说见多不怪,没见过渭河漂船的记者能不大惊小怪么?

近得前来一问,来的青年姓王,果然是来下河打渔的,他打前站的,老父亲还在后面。记者从没见过这样简易小巧的两厢小木船,还能装马达。正看着说着呢,老王来了,边打手机边指挥着儿子。只见小王又是探水又是装马达,差不多了,老王拿起竹竿跳上了船,用力一撑,小木船驶离了河岸……

这多年没见过的景观虽说不太过瘾,但记者还是眼盯着小木船入了神,好似置身于江南水乡一般。

忽然想起今日的“正事”,失望中要撤退时,恍然瞥见河心里漂来了一只船,记者兴奋得全身的细胞都活跃起来了。

待近岸时,看到开船的是一位老人,只见他娴熟地靠岸、挂锚,船刚没稳,他就从怀里掏出手机拨打起来,随后拿起拖把清理起卫生。得知老人是打渔人,记者想看看打来的鱼,老人揭开盖子指着鱼舱说,都是鲤鱼,有100多斤呢。

闲谈中得知老人名叫姜海,老家是河南息县的,今年61岁,来陕西快40年了,家就住在华阴市里。老姜说,早年在老家船运公司,后来公司倒闭了,于是就“漂洋过海”来了陕西,自己又不会做其他活,只好干起了老营生,靠着渭河维持生计。老姜说,他在渭河上漂了30多年,从宝鸡到潼关都跑遍了,早年在千阳的冯家山水库待过几年,后来安家了,主要就在渭南河段打渔。谈到收益,老姜笑着说,好的时候一天能打100多斤,不好的话几十斤,他的鱼始终1斤卖10元,到了农家乐或鱼贩子手里,1斤都是卖30元。

正说着,刚给打电话的农家乐周老板来了,他们是老相识,老姜就挑大点的鱼装进给周老板拿的袋子里,一过秤,32斤,周老板付了钱骑着摩托车走了,老姜又拿起手机联系起别的客户。

迎着初升的太阳,记者再眺望两河口,隐约可见有两只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游动,又想起了王家父子,就问老姜他们的情况。老姜告诉记者,王金成那父子俩原先也开着农家乐,不知是开不下去还是看这打渔的生意好了,就开始下河打渔了。

正说着,周老板又来了,刚才媳妇把钱没给够,他告诉老姜联系到一家客户,老姜一高兴又少收了20元。周老板开的农家乐叫“一家亲”,快两年了,就在河岸路边上。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吃渭河鱼的人多了,也能卖上价,不像前多年渭河鱼泥腥味太重,没人吃。记者问为什么,周老板回答道:“政府把渭河治理好了,鱼也长肉了,我们老百姓自然沾光呀。”

在等客户的时间里,老姜开始一边淘米生火做着早餐,一边谝他的水上生活。他说自己常年在渭河上飘荡,一出来就是一个多月,打的鱼不离船就卖完了,手机上存的客户有几十家,河岸三省的好多人都熟悉他。老姜指着脚下的铁船告诉记者,他用坏了好几条木船,四五年前换了这只铁船,花了一万多元,因为船大又结实,在船上吃住也很方便,他一般是早餐稀饭,中午和晚上不是面条就是米饭,做鱼吃自然是经常的事,晚上铺开床板睡在船上,早晨开船撒网打渔,一旦下雨了起风了,船就靠岸了,这时的他撑起雨篷品着茶,听歌听戏观风景……

太阳升高了,远处,水茫茫,两只小船依稀可见;近处,火正旺,老姜的早饭快好了……

新闻推荐

企办幼儿园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也是当时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一项福利。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企办幼儿园帮助员工解决了生产与生活的后顾之忧,为中国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

本报记者郭妍近日,《陕西省支持企办幼儿园发展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执行。《意见》能否解决企办幼儿园的生存困境,为其带来发展的活水与源头?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与企业剥离经费不足成硬伤...

宝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渭河上的打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