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书写风土人情之美 ——有感于吕向阳散文新作

陕西日报 2016-01-08 20:18 大字

周明

近日,很高兴读到了作家吕向阳创作的系列散文《老关中》。

吕向阳是陕西宝鸡岐山人,年少从军,曾经做过教师,后来在报社工作。他坚持从事散文创作三十多年,丰富的生活阅历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的作品不仅涉及内容广泛,而且多从细节入手,以民俗为视角,形成了独特的“吕向阳文化”。

吕向阳的文章,语言质朴,地方特色浓郁,字里行间,体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我曾经读过他的作品《神态度》。那时候,我就认为他的创作与一般散文写小情调明显不同。在《神态度》中,吕向阳借古讽今、别开生面、昂扬正气、呼唤正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一本大书、好书。因为他不同于一般的创作风格,也形成了他特有的“吕向阳现象”,甚至值得散文界思考:今天,我们究竟该怎样来侍弄“散文这个鬼”?

与《神态度》相比,这一次吕向阳创作的《老关中》系列散文,不仅延续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特点,而且又有了新意和深意。

《老关中》系列散文由《涝池》、《窑洞》、《厦房》、《门楼》、《戏楼》、《祠堂》、《油坊》、《磨坊》、《庙会》、《拴马桩》、《泥老虎》、《铁匠》、《木匠》、《石匠》、《骟匠》、《簸箕匠》等十六篇文章组成。这十几万字的散文,记录了吕向阳心中、眼中浓浓的乡愁,也记录下陕西在新时代背景的变迁下曾经的乡野风物。

他用散文的方式为乡野风物开始了文学“申遗”。

吕向阳在开篇时说:“在这个创新与毁弃同在又日夜加快的今天,如何给乡愁搭建巢穴,给逝去的民风留下酵母,我用拙笔写下一组老关中的往事,立此存照,使后来者知道我们的祖先生计艰难且智慧卓绝,我们的来路并不平坦也不轻松,我们需要留住根、守住魂,更需要借助先前的遗风民俗之大树来庇护我们、保佑我们。”

为此,他用独特的视角,回望陕西发展、变化的历史。他以笔为刀,在纸上镌刻下曾经的历史变迁。他以自己的魂灵为牵引,为已经逝去的陕西乡野风物招魂,为即将逝去的陕西乡野风物作一曲深情的挽歌,为濒临消失的记忆和几近失传或者已经失传的百种手艺作一曲深情的挽歌。他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发人深省。

在《门楼》中,他写道:“门楼是一个家庭的脸面”,然后用细腻的笔触饶有趣味地写出了穷人和富人在门楼下不同的生活状态。然而新时代新现象,被关中人视为“脸面”的门楼也在发生着变化。但这变化,却让作者担心和忧虑,甚至是反思:“为什么没有门楼的延安窑洞却聚集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关中的老门楼留下的少了,能看到的却格外古色古香,格外恋恋不舍。据说公家把超过五十年的建筑列为保护建筑,却不知道乡间风雨分包了上百年的老门楼,还算不算文物古迹,能不能列入保护名单?”

在《祠堂》中,除了记述了那些与祠堂相关的有趣的往事之外,他肯定了“祠堂的消失,无疑是中国乡间政治进步、文明开化的结果”,但同时也提出了祠堂消失后,因为没有“族长管管事”“祠堂罚罚跪”,所以“乡间出现了教化缺失、传统丧失、伦理颓废”的现状。由此提出“祠堂倒了,魂灵不能丢,族长走了,乡风不能败”的主张。

吕向阳不仅擅长“舞文”,还擅长“弄墨”。他不仅自写而且自画,这与我以往看到的散文作品绝不相同。

十六篇文章,他给每一篇文章都配了一幅画。在每幅画上,他又题上一句话。往往这句话就成了“神来之笔”,真是让人读完作品看插图,有哭有笑、有悲有喜、有遗憾有思考。而这,也正是彰显作者功力的地方。

他为《涝池》配的画上有一位农夫,肩扛锄头,涝池里一头牛正在饮水,春风拂动岸边的柳树,随意地飘动。他在画上题写“涝池是一个村子的脐眼”,仅十个字就把涝池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由此再联想画中的农夫,大约也是因为涝池水满,所以才能悠然自得吧。

他为《窑洞》配的画上有一位系着羊肚手巾的老汉,端坐在窑洞前边的小山上,布满皱纹的脸虽然印下了岁月的沧桑,却仍旧透露出一份知足的幸福。他在画上题写“窑洞是村庄的嘴巴”,则把窑洞在先人们进化历程中的重要性和对现代文化的思考传递给了读者。

他为《庙会》配了一幅怪诞的画,画中四个人物神态各异,更有如人似鬼的面孔,他在画上题写“庙会是让各个村轮流敬神呢”,虽是俏皮的话语,却把作者对庙会活动发人深省的反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老关中》就会觉得关中很好玩,关中很有趣,关中的涝池、窑洞、厦房、门楼、戏楼、祠堂、油坊、磨坊、庙会、拴马桩、泥老虎、铁匠、木匠、石匠、骟匠、簸箕匠都各有味道、各有说法、各有故事。但同时又会有警醒和反思:老关中即将逝去,关中那些即将逝去的东西都不应该逝去。只有“老”关中在,关中人才显得有才情、有个性,关中才有关中的模样。

《老关中》的十六篇文章,看似平铺直叙,其实娓娓道来;看似小事一桩,其实蕴含深意;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暗流涌动。

十六篇文章,像是十六幅关中的素描画,勾勒出关中的地方风物史志,连续成关中民风民俗从古至今、由远及近的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关中变迁的长轴画卷。它是具有文学性、文献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式地方史志。

吕向阳摒弃了地方风物史志惯用的创作手法,而采用散文体裁的形式,以清新的笔触,记叙关中旧事趣事轶事,书写风土人情之美,对关中的风俗民情、古今居住环境的沧桑变幻、来去踪迹、古容新貌,都作了生动的描述,且娓娓道来。

正是因为这种来源于生活、着眼于小处、以小见大、看似容易却崎岖的写作方式,让吕向阳的作品被读者喜欢。同时被喜欢的还有他在文学作品中浓浓的乡土文学气息,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接地气儿”“土得掉渣儿”,地域方言成为吕向阳作品不可或缺的标志。

《老关中》提醒我们:当下,尽管是在高速发展、世界大同的时代,但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趋同化,而应该考虑保留、保护一些特有的民俗风情,保留下自己文化的独特性,这是《老关中》系列散文带给我们的反思。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民族文化中,不止有老关中,还可能有老东北、老华中、老华南……,这些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是否也跟老关中一样,正在慢慢消失,或者已经消逝?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它们?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留下“我们”的“个性”,才能让世界更关注我们。

在这个时代,以文字记录下曾经美好的事物,让它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作家应尽的文化职责。吕向阳就是这样一位作家。

新闻推荐

陕西省多地多部门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

本报讯(记者陈艳海花通讯员李静马璇)自1月6日陕西省发布关中地区重污染天气区域二级预警以来,陕西省多地多部门立即行动,结合自身实际,纷纷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记者获悉,1月7日,省卫计委下发通知,要...

宝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