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医药是中国人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医学科学。当我们欣喜于这一原创性科学在为人类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人才队伍,仍是今天制约

陕西日报 2015-10-26 18:34 大字

本报记者 杜瑶

“这里有令人吃惊的医源性问题,如避孕药和激素药的广泛使用,过多的手术及其后遗症。此外,哮喘、神经性皮炎、抑郁症、风湿性关节炎等内因性疾病也较多,存在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亚健康状态。通过近两年的临床观察,中医对这些多方因素造成的复杂疾病,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病人们对中医的忠诚度也很高。”53岁的贾群社谈起他在瑞士阿劳州当中医大夫时的情况。

“比如我头痛,无论哪种头痛,医生都给用阿司匹林,可中国大夫就不是这样。”至今,贾群社还清晰记得他的第一个瑞士病人说的这段话。 

现实冲撞“小秘方大疗效”的中医药

“中医越老越吃香,越老看病越好”的说法让较年轻的中医大夫常感尴尬。 

提起上面瑞士病人的话,贾群社总说:“恰是这段话,让我日后深刻感受到了针灸、推拿、气功、拔罐、中药等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药在国外的‘热度\’。”

随着中医药逐渐高涨的认可度,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信奉这门历史悠久的科学,在国内更是如此。10月21日,记者来到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院骨科门诊坐诊大夫8人,门诊量近200人。“中医越来越被认可,也治好了更多患者,我们心里高兴。”国家级名老中医李彦民说。

然而,与“中医热”持续升温,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医药人才的紧缺,一些老中医几十年的医学积累陷入无人传承的窘境。加之,在基层、农村,中医药的覆盖面较小,服务能力不断萎缩影响着百姓的疾病救治。对此,2015年陕西省中医药工作会上的报告指出,多数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比例还达不到60%要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普遍缺乏中医药人员,陕北更是严重匮乏。

“针灸临床专业出身,198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宝鸡市康复医院工作,从事中医内科和针灸临床工作30余年”,是贾群社这个中医大夫的所有履历,也是大多数中医大夫的真实写照。在采访中,多数中医都年纪较大,很好地印证了中医药“银发人才”的说法。很多中年中医大夫都有这样的感慨:与曾经学西医的同学相比,同年龄段的人家可能都已经出类拔萃,自己却默默无闻。“中医越老越吃香,越老看病越好”的说法让较年轻的中医大夫常感尴尬。

“学中医,的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5年本科、3年研究生、3年博士,如果从2003年开始算从医时间的话也有近12个年头了,长周期的培养让很多中医学生难以坚持。加之,本科学西医占用了学生过多精力,有些中医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甚至要从头学起。”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务科主任杨锋说。

“这份工作经验性太强,没法当做固定的理论来传授。”也是杨锋的切身感受。在现实中,如今的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学历普遍较高,但临床经验不足却成为一大短板。对此,陕西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张学文研究所所长李军表示,中医药人才要成气候,必须有高要求。临床技能,经验传承很重要,需经验与悟性兼备。大量的临床任务,做大量抄方、初复诊的基础工作,坚持多跟师、多揣摩病理,发现不同要点,除了不断实践学习,也需要很高的悟性。“实际情况是,书本理论培养的都不是真正的中医,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医生,还需要老中医传帮带。”贾群社说。 

   “中医药人”,一段难以轻松的成长

中医医院少,即便是现有的中医医院也大都会西医化。因为中医药材、诊治方法相对经济,对医院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 

“早上脸还没洗就长声诵读中医药书籍,吃一碗母亲下的面条,上门诊看重症病人,再吃过饭,下乡去看动弹不得的病人,晚上回来后还会看书。这就是我当年跟随父亲习医时一成不变的每一天。”国医大师张学文说,“跟父亲下乡时,身上背着装了六七十种药材的药箱,远的地方要走几十里路才能到,近的地方也要好几里。背书、学习是365天的事情,只记得在大年初一、初五会休息。”

80岁的张学文风趣幽默,当回忆起跟随父亲学医的这段场景时,他不住地感慨:当时受了很多苦,但真的学到了很多,中医也一定是“实践出真知”。不难理解,张学文谈起自己的这段经历向我们释放了一个信号:中医的道路需要坚持和坚守,更需要实践和经验的支撑。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于诊疗中摸索经验,成了中医药学科的特色。也恰是因为这一学科的自身特色,花费了中医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与现有的培养机制没有太大关系。“中医药人才不同于西医。中医药产业对经验高度依赖,用对用不对,作用大不一样。在选药、炮制等环节,拥有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老药工至关重要,然而,通过师傅带几个徒弟的方式往往难以奏效。就算师傅带的再好,也需要徒弟自己来辨识药材的性状,将众多药材的性状烂熟于心,逐步在实践中应用。自然,培养出这样的人才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国医大师郭诚杰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所所长张卫华说,“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老了老了,身体不行了,事业才开始\’的困局。”

“即便我们毕业了,想取得执业资格,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而试题是以西医为主的。这也意味着,成为执业中医医生,我们要学贯中、西医才行。”今年刚进入医院工作的闫永钛说。

除了闫永钛口中的这份无奈,很多中医学子表示“就业也有一定难度”。对此,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周永学说:“现在中医医院较少,即便是现有的中医医院也有很多逐步会西医化。因为中医药材、诊治方法相对经济,给对医院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医医院常常按照西医的标准审评量考核,缺少配套的管理体制,难免会对学生和中国医药发展带来影响,间接地也影响中医院校学生就业。”

另外,中医药评价机制过分“西药化”,也导致中医研究人员难以长期坐住“冷板凳”。如果你上网留意,就会发现有关“中医药专业SCI攻略”、“中医药SCI文章高手指导”等海量信息冲进脑袋。这样的要求在中国医药人看来近乎苛刻,一位中医医院的大夫坦言:“要评正高,需要发SCI,可是中医大夫发SCI难度很大啊。中医药专业在国内医学界享有较高荣誉,由于大部分SCI杂志均为欧美国家创办,在国外除了针灸已被认可之外,对中医的理论和方药的认可程度较低。SCI论文强调严谨的科学性、实验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中药的临床药物治疗研究,部分已经符合循证医学,但许多研究需要辨证论治,无法进行大规模对照研究。即便中药成分的研究是SCI药学杂志所欢迎的,但对大多中医院的临床医师和研究生来说,进行药物的成分研究方仍有困难。” 

 代代相传,肩负着更深刻内涵

中医的基础理论可以普及教授,但特色理论如号脉、体制辨识等必须由师父手把手传承,单独指导。 

“不知道你们在这儿说话,我先出去等会儿,一会再来找大夫扎针。”交谈中,时不时有人来找张卫华针灸。

“1982年毕业,1983年跟随郭老学习”,张卫华所习从的是郭诚杰。郭诚杰,这位年过九旬的国医大师,年轻时拜当地名医贾汉卿为师,学习中药、辨认药材、随师临证。“我国著名的中医,多半都走的是传统师承的道路。郭老师承于贾汉卿,后将自己的经验、学术思考传授给弟子,特别是高学历、高水平、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年轻人。”张卫华说。

在周永学看来,中医师传承教育和课堂传授有很大的区别,单纯中医药大学等学院校理论教学式的学习,难以培养并不能完全涵盖中医的教育需求和辩证思维和临床技能培养。中医的基础理论可以普及教授,但特色理论如号脉、体质辨识等必须由师父手把手传承,单独指导。在陕西中医药大学,就采取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模式,学校为一、二、三年级学生遴选理论导师,第四、五学年,学生转入附属医院学习实习时,再拜临床导师。学生平时在医院由临床教师上课,随时可以进病房“床前教学见习”。“学生还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门诊和住院部进行跟师学习,通过跟师临床、随师接诊,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提高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师承教育的个性化和实践性,可以很好的与院校教育的规模化培养相配合,在大学本科生阶段就努力解决经验不足的问题。”周永学表示。

有师承往哲先贤精髓,才会有继往开来。学术、技艺上的一脉相承,让中医药手艺人代代相传。陕西省于2014年启动全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共遴选出199位名老中医继承人,以传统的师承方式进行培养。继承人与指导老师签订教学协议后,开始为期3年的跟师学习,老师把自己的经验心得传授给徒弟,让中医文化薪火传承。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高年资、富有临床经验的学生增多,对治病经验的整理和传承更有效率。

承担门诊、学术科研任务,记录郭老的学术思想,同时将弟子的创新和理解融入进去,是张卫华一直张罗的事情。张卫华解释:“传承不好创新不了,要是只传承不创新,就失去了中医最精髓的辩证进取精神。”

中医药历来尊重传统,通过中医经典向古人学习,亦成为中医药学习的重要途径。“祖传秘方”固然需要继承,但如果只尊重传统而不注重创新,传统就会不断衰减。现实中,一部分人被现代科学技术冲昏了头脑,舍弃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根本,有些所谓的老中医还固守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而不求变,不愿变,如此这样,中医药学或将难以避免“一代不如一代”的命运。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华佗、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孙思邈、傅青主,是时代最有分量的代表作。如今,对中医方法的再认识,正是这些古老中医药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也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关键。青蒿素的发现昭示,补齐理性精神的短板是中医药现代化必由之路;利用传统的中药煎煮方法,青蒿无法治愈疟疾,而改用有机化合物提取,效果判若云泥。即使有些中药被证明对疾病有效,仅使用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传统方法有时难以将其功效发挥到最大。现代医学工艺用提纯药物、保持活性、质量控制等长处,确保了药物的有效性与一致性,而这也恰是中医药人传承时须重视的一点。

新闻推荐

宝鸡市人民公园利用废旧的轮胎包装箱和纸盒等材料设计

宝鸡市人民公园利用废旧的轮胎、包装箱和纸盒等材料,设计制作出新颖别致的车马、动物和房子等各种神态逼真的造型,吸引不少游人在此拍照。本报通讯员韩恩强摄...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