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五德园﹄里寻周礼

各界导报 2015-05-29 15:09 大字

□张占勤

来中华石鼓园参观已经好多次了,但是每次都是行色匆匆,走马观花。没曾想今年春节期间来这里的一次游览却发现了一处别样的景致: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石鼓阁之间竟然还有一处“五德园",它以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给游客讲述了两千多年前周人在周原大地上发生的历史故事,通过这些历史典故来阐述“仁、义、礼、智、信"。

午后的石鼓山上阳光明媚,五德园里游人如织,人们或驻足观赏,或合影留念,或散步小憩。怀着一种无限的敬仰之情,我来到了周公、周成王、太伯、仲雍的塑像前,探寻周礼文化的奥秘。

从石鼓山上往下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周公的塑像。潇洒伟岸的周公低头沉思着,也许他还沉浸在制定礼仪的细节之中。眼前的这位美男子不但是我国西周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著名思想家。他帮助武王伐纣立国,又辅助成王巩固政权,晚年在古卷阿,也就是今天的岐山周公庙专修《周礼》。周公制礼作乐,开启了周文化之盛,使周代社会发生了由“尊神"到“尊礼"的转变。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偶像,孔子一生中都在梦中与他交流。

告别了周公,来到了主题为虞芮之讼的塑像前。虞国和芮国是商朝时期的小诸侯国,有一次,两国就地界问题发生了纠纷。两国的国君就一起去西岐找姬昌决断。刚走进周国的边界,他们看到耕种的农民把和别人接壤的耕地让给对方,民间的风俗也是尊敬老人。两人还没见到姬昌就觉得很羞愧,便说:“我们争的是周人觉得可耻的东西,还跑去干吗?只是自取其辱而已。"说完就回去了。

继续往前走,只见一组塑像:两位老人一个骑着马往前走,一个从马上下来翘首回望故乡。没错,他们两位就是太伯和仲雍,两位老人依依不舍地离开故国,准备投奔吴国。这就是太伯奔吴的故事。史载,周太王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古公亶父认为三子季历之子姬昌有兴业之才,欲传位于季历,再由季历传位于姬昌。为成全父意和避免同室操戈,太伯、仲雍俩兄弟以采药为名出奔于吴。

沿着曲径通幽的便道,穿过一片林子,就会看到另一组塑像:两个小孩在一起做游戏,哥哥递给弟弟一片树叶。这是桐叶封弟的场景。周成王幼年登基,周公辅政,一天他同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随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梧桐树叶子,把它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朕把唐地封给你。"后来史佚就来恭请成王择选吉日为叔虞册封。成王说:“戏言呀!"史佚道:“君无戏言!天子说出去的话史官要记载,乐工要唱颂,大夫要传扬,不可悔也!"周成王灭唐后就履行自己了诺言。

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这是周人对礼的理解,也是周人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回溯历史,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商朝,周作为西部边陲的一个小方国,他们凭什么能够战胜强大的商呢?前不久,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来宝鸡参加周礼文化高峰论坛时作了回答:“很重要一点就是他们建立了以道德为主体的周礼。商虽然伟大,有诸如甲骨文这样的伟大文化,但是商朝没有行为规范。周礼对于中华文明来说是第一个把行政规矩、伦理规矩、社会规矩、家庭规矩、行为规矩定下来的一种礼制。这种礼制建立之后,文明就有了一种模式。观念虽不能传承,但是行为模式是可以传承的。"

我想,周王朝之所以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一个朝代而存在了800多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应当说周礼建立起来的这种行为模式功不可没。这也许就是独具慧眼的孔子当时推崇周礼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作者系宝鸡市炎帝和周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新闻推荐

严查保健食品市场乱象 确保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为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今年宝鸡市被列为全省首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据调查了解,当前全市食品安全基础依然薄弱,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群众满意度不高,特别是介乎于食品与药品...

宝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