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过年:传承文化体味亲情
本报记者 杜瑶
团聚,是中国人对“中国年”最朴素的概括,回家的人们在唠家常中方见年味儿。
2015年的羊年春节,对于樊蕾和丈夫李昇晨而言非同寻常。这一年,是夫妇二人第二次回国过年,也是4岁儿子李想出生后第一次回国。“回乡,始终是我们对家乡,对亲人最奢侈的依赖。”在美国生活九年的樊蕾意味深长地说道。
陕西省宝鸡市百合花城小区里,王玺梅家正红红火火地张罗着过年。油锅盔馍馍、搅团、黑猪肉腊肠、醋粉、甜米饭整齐划一,“这些都是我们家蕾蕾最爱吃的,以前她上学就爱吃我做的饭。现在娃娃在国外,我老了也照应不上,孙女这次回来我一定要亲自做烧肉。人老了,既盼着过年,又怕过年,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天。不过,看着一家老小的团聚我也满足了。”樊蕾82岁的奶奶王玺梅,在厨房一边做着烧肉,一边抹着眼泪嘟囔。“现在家里什么都不缺,只是希望孩子们能珍惜生活,常回家看看。”说起往事,长辈们满口珍惜,新年愿望简单却真诚,都是盼儿孙回来围绕在自己身边,盼身体健康,家人和睦。
4岁的李想穿着新衣服在家里乱跑,对于中国没有过多接触的他,只是会蹦出简单的几个汉语,而叫的最多的就是“奶奶”。“这是我专门教儿子的,‘奶奶\’也是我记忆里长辈给我隔代的温暖,希望儿子能感受得到这份中国感情的传承。”樊蕾说道。喜欢吃中国的食物的李想不停地嚷嚷要吃肉,然后把油乎乎的小嘴巴使劲往樊蕾的堂弟樊子恒身上蹭。在成都上班的樊子恒2014年刚从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樊子恒也是离家在外,异乡人归来的存在感在团圆的餐桌前一触即发,看着这一大家子人,樊子恒不禁感慨起来:“长辈们都一天天变老,我们这一代正在成长起来。以前在这儿的时候不觉得‘家\’有多么亲切,对家人的照顾不以为然,离开后才知道家在心中的分量,只要亲人父母幸福,我们小辈就幸福。”
在美国9年,樊蕾和丈夫从研究生毕业到博士攻读完成,从圣路易斯辗转到亚特兰大,直至今日顺利进入生物研究所工作,跨越太平洋的思乡之情却总在忙碌与奔波中渐渐冷却。“在外的这些年让蕾蕾坚强了许多。”樊蕾妈妈心疼地说着女儿这些年的变化。在外人看来,总是羡慕樊蕾的优秀和她的海外生活,然而樊蕾却道:“其实,回家的路人们再熟悉不过,亲情和团圆才是‘中国年\’的永恒主题。特别想陪在家人身边却又不能的无力感让我们很痛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帅通讯员谢红江)3月7日,宝鸡市总工会命名表彰了52名职工“创业明星”。至此,该市已连续6年命名表彰职工“创业明星”300名,在带动职工创业就业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宝鸡市总工会...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