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村人的幸福生活尚书敏 张旭
移民新村
昔日旧窑洞
城市的楼房越来越高,街道越来越宽、车辆往来穿梭,市民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然而,在乡村,在嵯峨山下,这里的农民如今过得怎样?他们幸福吗?
近日,笔者深入三原县嵯峨镇,走访了部分群众,亲身感受到了山区群众的幸福生活。
屈家村,位于三原县冯村水库上游,清峪河两侧,地域为塬、坡、川汇集于一体,群众依公路两侧和坡底而居住。全村375户,1300人,耕地面积1120余亩,坡地占70%,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
八、九十年代屈家村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粉条加工,人人参与,户户加工,产品销往周边省、市、县,村民收入明显高于邻村。近几年,村两委会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结合本村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基本村情,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带动劳务输出,调整产业结构,养殖业从家庭散养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变,同时结合“三告别”、库区移民建设新农村,人均纯收入由10年前的1000余元增长到现在的5800元。
喜迁新居——屈家人的日子红红火火
10月23日是屈耀朝全家最高兴的日子,他们终于搬进了新居,有了自己的家,借住别人房子的生活将永远成为历史。
盖房搬家,这可是屈家人的头等大事。一大早,村上的锣鼓队就在屈耀朝新居前摆开了架势。来贺喜的人越来越多,有亲戚朋友、隔壁邻居和村上的群众,还有屈耀朝工队上的工友。
今年42岁的屈耀朝,祖祖辈辈居住在土窑洞,从学校回来后就开始跟着附近的建筑队外出干活,后来家里人口越来越多,只好借住别人的房子,直到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却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新房。如今,已是匠工的屈耀朝除了农忙外就外出打工,每天130元的收入,加上妻子在家每年还要养两圈肉猪,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去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屈耀朝也在村上统一规划的移民新区有了自己的新居。
屈耀朝家新装的大红铁门显得格外醒目,院内宴请客人的桌椅已经摆好,客厅内新买的大沙发坐满了来贺喜的客人,卧室内有新买的大衣柜和席梦思床。在主人指引下,隔着后窗可以看见后院猪圈内正待生产的两头大母猪。猪圈旁是新盖的装有沼气池的厕所。当问到搬进新居的感受时,女主人感慨地说:“过去是吃不饱、穿不暖,连个自己的窝都没有。现在好了,不但吃得饱、穿得暖、喝的是自来水,有了自己的家,屋里的家电一应俱全,太阳能、沼气池,一样都不比县城差,这样的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村干部介绍,在屈家村,10年前,80%的群众居住在土窑洞,吃水困难,出行不便,恶劣的生活环境压迫着世代屈家村人。近几年国家的移民搬迁、三告别、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着实让他们这些祖辈居住在塬坡的农民群众沾了不少光。新建的移民新村整齐划一,水电路得到了彻底解决,现在,像屈耀朝一样搬进新居的村民已有200多户,其中140户还装上了太阳能。
种植养殖——屈家人追求标准化规模化
提起养猪,屈刚胜总有说不完的养殖经验和体会。
1997年,屈刚胜就开始了他的养殖生涯。那时,一家人还住在老村子的土窑洞,每年的养猪数量也就是20头左右,同时还养百余只鸡。后来逐渐将鸡淘汰,专门养猪。当问起他近些年养猪的经验时,屈刚胜利用经济学的原理讲述了做生意有赚有赔,既不能搞扎堆,也不能轻言放弃,首先要看准市场,才能保证在赚时赚得更多,赔时赔得最少,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稳中求赢。
如今,屈刚胜的养殖规模已由原来的每年出栏40头,发展到现在的400头,平均每年收入最低8万元。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屈刚胜也已将家庭散养改为设施规模养殖。自从去年搬进移民新居,屈刚胜就向村上申请在后山坡上承包了5亩地,一边盖起了猪舍,一边盖起了一间多的小平房,为了养猪,全家3口人都搬上了后山坡。
在后山坡一片比较平坦的坡地上,是屈刚胜今年新盖的猪舍,不远处可以看见整齐划一的移民新居。猪圈内,近200头肉猪正欢实地抢着食吃。屈刚胜告诉我们,去年的猪肉价好每斤卖到7.2元,自己因盖房影响了养殖数量,仅出栏的100多头猪就收入18万元。当然,今年仅购买乳猪,就花了5万元。面对市场价格的沉浮,屈刚胜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却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体现了现代农民身上不可多得的科技文化素养。
村干部告诉我们,目前,全村的产业结构以种植、养殖为主,种植以小麦、玉米、经济林为主,养殖以猪、牛、羊为主,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劳务输出。养殖业已从家庭散养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变,屈家村现在也有自己的养殖小区,养殖收入已占到全村农民收入的10%。
外出务工——屈家人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其实,屈家人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
据村书记、村主任介绍,在屈家,50%的群众常年外出务工,每人年均收入最少在1.5万元以上,多的可达七八万元,占年收入的70%。屈金全,就是靠外出务工而发家的。
今年已72岁的屈金全从18岁就开始外出打工,算是全村工龄最长的。30年前,地里的收成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全家5口人就靠他的打工收入来维持。为了老婆、孩子能过上好日子,正当壮年的屈金全是拼出了全身的力气。1993年,屈金全向村上递交了庄基地申请书,成为全村第一批离开土窑洞搬进新居的农户。那时,屈家村的群众还没有享受上国家的扶贫政策,盖房搬家全靠自己的家底,能自己盖起房的都算是村上的能行人。当时,屈金全已经60岁出头,子女都已相继成家,那几间破窑洞是实在住不下了。
尽管生活艰苦,但屈金全从没放弃过孩子的学业。如今大儿子在宝鸡市公安局任职,半个月前已被单位派到北京参与十八大的相关工作。女儿也已出嫁到泾阳。小儿子几年前就给村上的招商引资企业搞运输,为此屈金全给儿子买了辆东风大卡车。儿媳一边在县城陪孙子读书,一边还干起了家政,每月至少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
就这,屈金全还闲不住,不但把家里的5亩地全种上了核桃,还在家支了台磨料机,农闲时还要跟着建筑队外出盖房,4米高的建筑墙他照样上下自如,仅这一项每天至少给家里增加100元的收入。现在,在屈金全的院里,除了磨料机、大卡车,还有蹦蹦车、翻斗车。这样的日子让屈金全心满意足。
屈金全也有不满意的时候。看到现在年轻人睡到日出杆头才起床,屈金全总是很担忧,假如回到30年前,岂不早都饿死啦!但年轻人也有他们的道理:过去没黑没白的干,过的是啥日子,而现在过的啥日子!屈金全彻底无话了,他真的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生在了这样一个和平盛世。而且,自己在有生之年也能赶上这好日子,值了! (D)(6)
新闻背景:
嵯峨镇位于三原县北部塬区嵯峨山下,是三原县唯一的山区乡镇。该镇自然条件复杂,地形地貌多样,有一山一川,五条塬,三十条沟,七十面坡,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沟深。昔日的嵯峨镇属贫困乡镇,自然条件极差,70%的群众居住在土窑洞,特别是水利设施落后,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现状长期难以改善。近些年,嵯峨镇党委、政府立足乡情,高点定位,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和各种惠农政策相继出台的机遇,科学发展解决了水、电、路等制约生产发展的各种瓶颈问题,大力实施三告别、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改厕、沼气池入户等民心工程,极大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文明村、文明乡镇创建成果明显,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嵯峨镇,不只是屈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像杨杜、张岳等村的干部群众早已过上了比城里人还滋润的好日子。(D)(6)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桦)“今年春灌比往年早半个月,年刚过完我家就开始浇地了。”2月25日,礼泉县赵镇卢家村村民张婉梦对记者说道。自去年10月中旬至今,礼泉县共经历降水过程15次,累计降水量仅39毫米,且大都为...
宝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