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情结 朱建英
夜深人静的时候,34年前发生的事,一幕幕又在我的脑际间断断续续地浮现。
那是1977年,我在宝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工作,我很快得知:“深水井”——是郝家村老几辈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同时也是全村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据老人说,从解放以来,村民吃水一直都是靠人工挖井吃。天旱时,吊上来的水还是浑水,沉淀后才能食用。就是这种水井,郝家村一队当年总共也只有五口,要供一个200多口人的村庄用水,真是“杯水车薪”!面对这种残酷的历史和现状,但凡有一点点良知的驻村干部和跟村民朝夕相处、同命相连的村官,谁能眼睁睁地看着就无动于衷呢?
事实上,在郝家村驻过队的无数领导干部和本村的每任村官都曾为此绞尽了脑汁,竭尽了全力……但记录下来的不是“干窟窿”,就是不好使……再打下去,再打不出水来,无法告慰父老乡亲!更何况,1977年的郝家村,当时一没有资金可周转,二没有材料能利用,尤其是村里到底有没有地下水可采抽,还是个未知数。要不要打?能不能打?怎么打?考验着每一个村民,考验着每一个村官,更考验着我。作为宝鸡市委派驻的工作队员,我有义务、有责任为群众想办法,帮村官拿主意。
我做最后的一次走访调研——是群众的目光激励了我,是村官的真诚鼓励了我,是工作队领导同志的支持坚定了我,是大家的热情感动了我。我拿定了主意,在郝家村饲养室的一次群众大会上被“唱”了出去。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整个会场竟然是一个声音:“打”,砸锅卖铁也要打!
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回到驻地时,我已泣不成声了。苍天有眼、大地有心、百姓有情——郝家村有史以来的第一口深机井被“感动”出水了。
为了让全村人都能一睹为快,先饱个眼福,我建议把我在该村的最后一次群众大会,开到了从地下近200多米处向上“冒水”的地方……终于,郝家村人成功了,郝家村沸腾了。 (C)(6)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桦“赶快浇地,水快到地头了”。2月22日上午,泾阳县寨子沟4组村民刘顺一边灌溉小麦,一边招呼身边等待接水的群众,一股股清澈的渠水流进一望无尽的麦田里。刘顺家种了20亩小麦,年前本想盼着下...
宝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