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源头到入黄口 渭河水越来越“苦”本报今日推出“走读母亲河”系列报道之水质报告

华商报 2011-10-24 13:45 大字

■开栏语

治理渭河是陕西人多年来的夙愿。

几千年来,秦人因渭水而兴,依渭水而居,渭河实实在在是秦人的母亲河。只是最近半个世纪,因为人们肆无忌惮地过度索取,渭河再也无法承载,几乎丧失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大部分功能。

数年来陕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方奔走,呼吁治理渭河。2005年,渭河治理规划获得了国务院批复,但由于资金等原因,综合治理进展缓慢,部分仍停留在纸上。

2010年12月29日,陕西省政府召开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及实施方案》。并将渭河全线整治纳入陕西省“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投资607亿,初步实现渭河安澜水清,并为陕西这个全国重要的工业、国防和科研教育基地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那么,渭河现在的实际水情怎么样,沿岸各地污染治理做到了什么程度、各自有什么样的发展考虑,依河而居的民众的生存现状又如何,综合治理还应该考虑到哪些因素?

为了回答类似的更多问题,8月下旬至9月上旬,本报“走读母亲河”考察团,历时近一个月,驱驰上千公里,对母亲河进行了一次较为详尽的考察。

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是老祖先“天人合一”的古训,更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

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走读母亲河”系列报道。反哺母亲河是每一个陕西人应有的责任,尽管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渭河源自甘肃渭源,流经陇东高原、天水盆地、关中平原,至潼关入黄,经甘宁陕三省(区)26个县(市、区),干流全长818km,流域面积134766km2,其中陕西境内河长502.2km,流域面积67059km2。

为了搞清渭河目前的水质基本情况,“走读母亲河”考察团一行从渭河源头到渭河入黄口以及延伸至三门峡水库,沿途17个地方提取水样,委托环保部门检测。主要考察两项指标:

一是化学需氧量,即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在规定条件下用氧化剂进行氧化所消耗的氧量,这是一个重要的且能较快测定的有机物污染参数,常以符号COD表示。主要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其值越高,表示水污染越严重。

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类和Ⅱ类水COD≤15、Ⅲ类水COD≤20、Ⅳ类水COD≤30、Ⅴ类水COD≤40。

第二个指标叫氨氮含量。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

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

一般氨氮含量要求,Ⅰ类水≤0.15;Ⅱ类水≤0.5;Ⅲ类水≤1;Ⅳ类水≤1.5;Ⅴ类水≤2。

结果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一致,源头水质清澈洁净,但自天水开始,污染物迅速增加,使水质渐渐变成重污染。

过了陇西 渭河开始变“脏”

在渭河的甘肃省源头渭源县骆驼项、鸟鼠山品字泉,记者提取的水样化学需氧量每升仅有10毫克、11毫克,即可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氨氮含量每升仅为0.151毫克、0.107毫克,水质非常清澈、洁净。

但是,渭河流到316国道的陇西段至天水之间,水质开始遭遇污染,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含量开始升高,化学需氧量每升上升至14毫克;氨氮含量每升上升至0.498毫克,上升了4倍还多。水质尚可但开始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在甘肃省天水市,渭河流经该市的麦积区藉河与渭河下游交汇处,渭河水在全流域变得最“脏”。化学需氧量每升上升至43毫克,低于Ⅴ类水标准,甚至不足以用于农业或景观用水,而氨氮含量每升为0.446毫克。

与渭河源头相比,这里的渭河化学需氧量高出4倍多,在此次记者调查中,这里的渭河水质最“脏”。

进入陕西 渭河污染渐重

渭河入陕后,在宝鸡市的宝鸡峡水库,化学需氧量又从天水麦积区的每升25毫克上升至31毫克,基本仍属Ⅳ类水;氨氮含量达到了每升0.680毫克,污染继续加重。

这时,渭河水的氨氮含量已经是源头的6倍多。

宝鸡高新大厦对面的水样,化学需氧量继续升高,每升38毫克为劣五类水,氨氮含量却降到每升0.473毫克。

在宝鸡市蔡家坡渭河大桥下,渭河中的化学需氧量继续降低,每升降低至28毫克,但氨氮升高至每升0.672毫克。

杨凌、咸阳段 污染减轻

检测中,记者发现杨凌、咸阳段的渭河污染相对减轻了一些,但仍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记者在杨凌渭河大桥下提取的渭河水,化学需氧量降低至每升19毫克,氨氮含量为每升0.496毫克。咸阳2号桥下的渭河水化学需氧量为每升15毫克,氨氮含量为每升0.466毫克。这两地水质均不错,不但可以游泳,甚至可以达到水源地标准。不过河水富营养化还是较严重。

在潼关的渭河入黄口,渭河的化学需氧量为每升28毫克,氨氮含量为每升0.766毫克。

在三门峡水库库区靠近坝体处,化学需氧量又升高至每升36毫克,为劣五类水。氨氮含量每升0.289毫克。

记者的检测数据与此前专业的环境检测人员得出的数据没有太大出入。

综合整治 初见成效

据了解,造成渭河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渭河流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逐年增加,废污水排放量随之急剧增加,随意设置、改建、扩建排污的现象时有发生。

农药、肥料等物质,也不时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变更了河水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以致影响水的正常状况。

此外,渭河污染严重也与自然生态有一定关系。渭河生态基流不足,除下雨水量充足外,平时渭河生态水很少。

近年来,陕西省的渭河地表水资源量在逐年减少。渭河上游用于农业灌溉及水力发电的截流,来水量不足,用水量增加,导致河道基流减少致使河道的生态水量不足、河流稀释净化能力降低。

经过最近5年综合整治,目前渭河水质已经有了巨大变化,消灭黑臭的目标已经实现。

渭河污染加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2000年前后达到顶峰。2005年,渭河综合污染指数为4.44。经过不断综合整治,2010年,渭河干流的综合污染指数已经下降到1.74。其中渭河潼关入黄断面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已经达到Ⅳ类水质标准。

(说明:水样系记者一行非专业方式采集,因此数据也可能与官方数据有差异,故仅供参考)

>>札记

走读渭河走读我们的心

■考察团成员 张晓娟

14天,围绕着“走读渭河”这个主旋律,我这个来自云南的白族妹子和同行的15名队友一起寻找渭河的源头,走访渭水流淌过的山川人家,聆听老人讲述关于渭河的历史故事。

8月23日,我们在甘肃省渭源县骆驼项的渭水源头取了水样,并用PH试纸现场检测,结果值为6.5。队友亲自品尝后得出比农夫山泉好喝的结论。

面对清澈的源头活水与郁郁葱葱的鸟鼠山,我们的心情是清亮亮水汪汪的,却不想在前往天水的途中渭河水就变成了黄红色,宽宽的河床上,细细的水流两边泥沙淤积,不时露出几块石头。河岸两边,光秃秃的大山写满了苍凉。原来这就是大西北,有它大漠荒芜的风情,却让人心生悲痛怜惜。

到达天水,经过城中河时,见到成群的金鱼在相对清澈的河中嬉戏,我的心中还像蒙蒙亮的天一样打开了一丝亮光,但很快被当地人告知这水是修了坝将藉河水拦下,所以泥沙少,这相对清澈的解释中,又蒙上了一丝担忧。果真,在去往宝鸡的途中,河水又呈现出了它的黄红色。意外的是,竟有人在这水中钓鱼,聊天中,“姜太公”告诉我们,如今上钩的鱼不多了,而且都是些小鱼,曾经河面宽,河水大且没有现在浑浊,鱼还是挺多挺大的,现在钓的,只是一种态度了。我想,这也许是他们对于渭水的另一种解读方式吧。

8月26日上午,我们到达宝鸡峡,没见过世面的我瞬间为宝鸡峡泄洪闸喷涌而出的“洪”水而震撼,可脑子里不断翻滚的却是“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的对话。一再确认这是渭河水后,我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发了“渭河渭河,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的微博。渭河水,你怎么如此像黄河了?我不解。

接连几天,渭河黄红色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我,同行的队员开导我,说这一路走来至少没遇见黑水臭水,比起他们四年前对渭河的考察好很多了,却不想话音刚落,便在渭南临渭区张义村附近目睹一条污水渠里,黑乎乎地散发出阵阵恶臭的污水浩浩荡荡地排入了渭河!回想从源头一路走来,渭河源头清澈的活水没流多远,便从无色变成黄红再变成黑色,同伴开玩笑说,这是由“农夫山泉”变成“牛奶咖啡”再变成了“可口可乐”,难道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此次活动出发之前,我就在想,走的是渭河,但真正要读的,怕是我们的心。说实话,在来参加这个活动之前,生活在好山好水的西南地区,每天看着门前潺潺而过的流水,我也从没想过关心过水文问题。走过渭河,我发现,原来水也有前世今生,更有它的“水生百态”。但我想,对于水,太过绚丽多姿的色彩恐怕谁也不会喜欢,于水,我们需要还它一个本身,更还我们自己一个生命之源!

■本报记者 王晓亮/文 赵雄韬/图 

新闻推荐

渭河宝鸡峡水库泄洪,钓鱼男子被困河道 消防队员多次营救无果眼睁看着他被冲走 却无能为力截至今日零时30分,另外被困8人全获救 本报记者含泪按下快门,记录令人唏嘘

高新区磻溪镇小安村北侧渭河河道内7名施工工人被困;渭河桥南胜利大桥与世纪大桥中间河道内一名中年男子被困;世纪大桥东侧一名老人被困……昨日下午,宝鸡市消防支队“119”指挥中心连续...

宝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