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青铜扁壶内 幸存少许战国美酒 眉县出美酒的历史推至战国时期
装着“战国美酒”的扁壶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宝鸡眉县出美酒,太白酒就是例子。眉县最早的美酒出自什么时候?5月7日上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向眉县博物馆移交了一批修复完成的文物,这其中有一件战国青铜扁壶,将眉县出美酒的历史推至了战国时期。
村民挖土垫房基
挖出战国青铜器
这件青铜扁壶2009年9月30日出土于眉县教坊村,当时教坊村一组有位村民挖土垫房基,挖掘机主人薛红旗挖出了这件青铜器。青铜扁壶,高35厘米,厚9厘米,壶身直径31厘米,表面有羽状纹饰。现场征集这件文物的专家从器物造型和特征上判断,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当时壶盖已经锈蚀得完全封闭,但令所有人都感到惊喜的是,扁壶内摇动有液体状物质的咣当声。
在薛红旗将扁壶交给眉县博物馆副研究员刘怀君手里时,他轻轻摇动发现内有液体。宝鸡市考古队队长刘军社就敏锐地感觉到这个可能是酒,让大家都闻一闻,看是否有酒味。据介绍,当时在扁壶盖钮的根部有一处很小的湿痕,在场数人逐一传闻,当即表示闻到酒味的有刘军社,还有省考古研究院现任院长孙周勇等考古学家。
扁壶内的液体
究竟是不是酒
考虑到酒精有挥发性,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液体,眉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用蜡烛对壶口做了封闭。2010年2月5日眉县文化馆将扁壶送至省考古研究院,准备对扁壶进行器表除锈保护并提取其液体研究。
经过大约一个月的除锈清理工作,扁壶逐渐显露出了它精美的样子。同时专家们也成功将其打开,提取出20毫升液体,送往成都检测。
当年3月,中科院成都分院微生物研究所给出的检测方案是先测乙醇,如果不理想,再测离子成分。这一次的检测结果是,乙醇的痕迹有发现,可以认定,绝大多数成分属于水。谨慎的专家因为色谱仪波图与乙醇不完全一致,坚持只能给出“不确定性”的结论。如果再做进一步的全元素分析,用量需150毫升,由于所需提供的液体总量无法满足,只好到此打住。
铜锈封闭了壶盖
侥幸留下“美酒”
在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忙忙等人的努力下,成功提取液体后的扁壶内能看到锈痕清晰的水平线,这从侧面证明了当时专家们推测扁壶埋藏时为满壶液体(酒)的可信性。
壶内水面线痕迹显示,壶内原本盛有近一壶的液体,随着时间的延续,壶盖逐渐被锈蚀,在液体即将被挥发完以前,铜锈封闭了壶盖,才有少量液体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
2011年3月,扁壶内的液体被送往北京中国食品研究院再次进行检测,而这个研究院此前曾对西安出土的西汉时期的液体进行过精准检测。
经过精密的检测,食品研究院出具的报告书显示,眉县战国扁壶液体样品中酒精度含量为1.85mg∕L。这说明,扁壶内的液体应该就是“战国美酒”。
5月7日,扁壶被移交回眉县,这件战国扁壶和里面的战国美酒说明眉县的酒文化从远古始创,至今一直世代相袭,绵延不休。
首席记者张佳
相关新闻
国家文物局公布“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
4项成果西安有两项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记者施雨岑)国家文物局近日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了4项重要考古成果。此次公布的考古成果均发现自各地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三二四号墓出土324枚战国楚简,载有东周时期12位楚王谥号以及周武王、周公旦相关事迹,为佐证西周初年重大史实、研究楚国历史和政治军事思想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湖北荆州胡家草场墓地十二号墓出土简牍4546枚,为历年来我国单座墓葬出土简牍数量之最,种类丰富,是我国简牍考古上的一项重要成果。
陕西西安长安区北里王村汉代积沙墓为我国较早出现的砖室墓,造型别致,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墓葬时代、墓主信息明确,为研究西汉晚期葬制葬俗演变提供了重要材料。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航天基地西安鑫苑世家项目范围内发掘的2座十六国时期墓葬,是关中地区发现的十六国时期最大的墓葬。出土文物带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民族融合背景下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特点。
新闻推荐
贝司大盂鼎,又称盂鼎、廿三祀盂鼎,出土于宝鸡市眉县,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因铸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同时出...
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县这个家。